正文 第3章 職業法則(2)(1 / 3)

美國總統林肯曾這樣說過:“美國可以沒有總統,但卻不能沒有律師。”實際上,任何步入現代文明的國家,都離不開律師。因此,有人把律師稱作“最神聖的職業”,有人將其稱作“政治家的搖籃”,有人說它是“黃金職業檔”。無論怎樣稱讚,都隻表明了一個事實:律師是受人尊敬、為人羨慕、令人榮耀、使人致富的熱門職業。現在,全球律師業已成為僅次於旅遊業和谘詢業的第三大服務產業,全球律師人數達3600萬人。美國幾乎每6人就有一個是律師專業畢業並擁有律師資格的人,不過其中大部分沒有固定執業,而是兼職從事法律谘詢和在所在部門擔任法律顧問。

中國律師行業的發展也很快,而且執業人數也越來越多。從1979年中國恢複律師製度時僅212人,發展到現在達到10多萬人,開辦了8000多家律師事務所。律師整體素質也大幅度提高,具有大專以上學曆的達到86。8%,學曆層次和知識結構高居各行業之首。

律師走紅,當然不僅僅是聲譽的擴大、榮耀的增多。實際上,榮耀的背後是實實在在的高收入。當今時代是講究實惠的時代,如果沒有可觀的經濟收入,聲譽再佳的職業也是難以引起人們的濃烈興趣和瘋狂追求的。

在英美國家,人們之所以崇拜和追求律師職業,一方麵是因為它是進入政界的跳板,另一方麵也是由於它豐厚的收入。這些國家的律師辦案,很少按件計酬,大多數是采取按時間取酬的辦法,每小時酬金通常都在400美元以上。如果是重大的訴訟案件,收費標準可以高達每小時1000美元,而一流的律師一年內究竟能辦多少大案,完全在於他自己願意做出多少努力,因為案子是應接不暇的。

中國的律師的收入雖然目前還遠遠不及英美等國的律師,但在國內,他們確實屬於“先富起來”的人,屬於首批進入中產階層的群體。尤其是隨著我國法律的逐步完善,律師的地位越來越舉足輕重,律師的收入也呈跳躍式上升趨勢。前不久,大律師鄭傳本一次出庭收費16萬的新聞,惹得人們對國內律師的議論紛紛。事實上這種情況在律師行業並不罕見。在北京的200多家律師事務所中,律師年收入在10萬以上的占90%以上,而一個從哈佛大學畢業回國的律師,每年至少能賺到100萬元左右。根據中華英才網的調查統計,上海地區年薪高於5萬元的職業有“律師、會計師等專業服務”職業。在深圳職業排行榜上,律師的地位、聲望與收入也是名列前幾位。據有關調查,深圳的許多律師年收入在30萬元左右,而有名氣的大牌律師年收入可達幾百萬元。2004年11月30日,《南京日報》發表了一篇記者調查,證實了律師確實是與“高薪”聯係在一起的。在南京,大律師事務所的主任和合夥人的年薪一般都超過了100萬元,普通律師也有10萬~20萬元。其中有兩類律師薪水最高:一是經濟法律師年薪最高。在金融、證券類官司中,資深律師一年賺100萬元沒問題,合夥人級的律師收入會更高;二是企業法律顧問。就目前而言,大型企業的法律顧問年收入大約50萬元,有的年收入甚至超過100萬元。該報記者在律師協會翻找10年前的資料發現,當時一位普通律師的月工資為1000元,而現在已經將近2。5萬元,兩者相差25倍。看來,律師的薪水確實在快速翻漲之中,很多人正在向百萬年薪邁進。由此可見,律師無疑屬於高薪一族。在生活中,我們看到,那些穿著名牌西裝、駕著高級小車、住著高檔公寓的人中,有相當一部分便是律師,他們成了較早享受“中產”生活的一個群體。

不過,也需要說明的是,律師是一個條件嚴格的職業,西方國家律師地位之所以非常高,這與這些國家律師資格的獲取條件有很大關係。在英美國家,一個人從上大學開始,大約要經過10年左右的時間,才能跨入律師職業的大門。這些跨入律師職業大門的幸運兒無不具有“過五關、斬六將”的特殊素質與能力。正因為如此,任何一個成為律師的人,社會都不敢小看他。在中國,要考取律師資格不容易,要成為有名的大律師更不簡單。對於想在律師業內一展身手,以此贏得人生輝煌的有誌之士,既要充滿信心,同時又不可掉以輕心,必須“磨唇槍、擦舌劍”迎接未來的挑戰。隻有敢於並善於挑戰未來的人,才能真正贏得未來。

四、名牌教師身價不凡

隨著科技競爭的日益激烈,教育的地位將會越來越高,教師的收入也會越來越多,成為“中產”的幾率也會越來越大。

沒有一個人從小到大不受到教師的培養和影響,除非他一輩子做文盲。

孔子是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他被後人尊稱為:“大成至聖先師。”現在,我們把教師稱作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教師不僅在社會地位上受人尊敬,教師們的物質待遇也不差。在曆史上,名教授曾是名副其實的“大款”,他們的收入比普通人多幾十倍。

然而,時序輪到了“大革”文化的“命”,教師們被斥責為“臭老九”,各地的“孔廟”被輪番砸碎,那些負載著幾千年文明的紙張,竟被製成“高帽”,扣在白發蒼蒼的教師們的頭頂。

人類進化過程中野蠻的一幕,終於從我們的大腦中褪盡了底色,中國跨入了知識經濟的時代。教育不僅決定著一個國家整體的發展實力,也關係著每一個個人在未來“全球化無國界競爭”大潮中的命運。“終身教育”的觀念已經深入現代人的心靈,我國有數千萬人要重新就業,在崗人員也需要知識更新,無疑,這都需要教師。

於是,幾乎是一眨眼之間,教師,尤其是大學教師,成為了中國年輕人新一輪的崇拜偶像:不僅因為他們擁有科學的頭腦和先進的知識,同時也由於他們開始步入地位顯貴、收入豐厚的中產階層——

我國教育部發動了一場“校園薪金革命”,旨在讓高校教師生活得更富裕一些。教育部宣稱,要提高教師隊伍的素質、待遇和地位,使教師在社會上最受人尊重、受人羨慕。為此,我國在3年內向最著名的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各注資18億元,用於支持這兩所高校辦成世界一流大學,其中相當一部分將用於提高教師收入。教育部和上海市政府共同承諾,投入複旦大學的12億元中的三分之一將花在教師身上。上海交通大學“學術大師級”教授可以享受每年20萬元額外津貼。另據《新聞晨報》報道,上海市某著名大學的教授如今已擁有了豐厚的薪資。該大學的大學教師除了工資獎金之外,還有津貼,津貼根據本人學術水平分為幾類:5萬~10萬元/年的為中科院院士或長江學者獲得者;4萬~5萬元/年的為學院骨幹、學科帶頭人;2萬~3萬元/年的為學科或子學科骨幹;8000~12000元/年的是有碩士、博士學位的教師,主要是35歲以下的年輕骨幹。除此之外各學院還設立了一些津貼分發給沒有獲得上述較高津貼的普通教師。

不久前,武漢大學和華中理工大學相繼出台了《分配製度改革實施方案》,“冒尖人才”的收入成倍增加,最高年薪超過10萬元。

武漢大學的分配方案將教職員工的工資結構分成四個部分,即基本工資、職務津貼、關鍵崗位津貼和勞務酬金。其中“關鍵崗位津貼”最為引人注目,該津貼共分5級,其中特級關鍵崗位津貼標準每人每年10萬元。

華中理工大學決定使教職員工的校內津貼在原有基礎上普遍提高,津貼的發放與年終考核掛鉤,2002年該校教授年均綜合津貼可達到2萬元以上,比往年翻了一番多。另外,從2003年起,華中理工大學設立100個特聘教授崗位,學校通過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和校內特聘教授等多種方式,使這些擔任特聘教授的學科帶頭人年綜合津貼達到5萬~10萬元。

2003年初,上海交大安泰管理學院宣布,在上海市高校中率先試行“年薪製”,教師每年身價2萬~30萬元不等。據了解,該校教師們每年的身價由他們自己根據授課情況、科研水平在年初時申報,到年底由學校教學考評製度統一審定。其具體年薪標準如下:講師:2萬~1O萬元;副教授:3萬~15萬元;教授:4萬~20萬元;博士生導師:5萬~25萬元。

比起清華大學來,上海交大的改革還隻能算是毛毛雨。現在,清華大學設置了以企業或團體命名的教授——講席教授,被聘此職者,年薪可達10萬美元。

據清華大學人事處有關人士介紹,“講席教授”的職位津貼由國內外知名企業或其他法人團體捐助。可一次性捐助200萬美元作為基金,用基金利息支付津貼,也可分期支付,其捐助總額至少為3年的職位津貼。認捐的企業在捐助合同期內享有講席教授職位的冠名權。講席教授職位實行聘任製,一個聘期為3年,可連續聘任。清華大學將根據不同學科的具體情況,為應聘的講席教授提供具有國際標準的協議年薪,人均年薪約10萬美元。

在許多人的心目中,教師工資低,收入少,誰料到現在是鹹魚翻身,魚躍龍門,收入大幅度增加,尤其是許多名牌教師身價不凡,構成了當前中國“中產”一族的主體。許多大學教授憑知識賺錢,靠科研發家,身價以百萬元計。

不僅大學教授待遇大幅度提高,中小學校教師收入也在快速增長,並且出現了一批靠自身素質與工作業績進入高薪一族的教師。如上海市建平中學就傳出了“首席教師年薪8萬”的新聞,引起公眾廣泛關注,中學教師如此高薪,可謂“破天荒”了。其實,此前上海已有幾家高中悄然“啟動”了首席教師“工程”,華東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則是“高薪首席”的首倡。該校的八位首席教師分別產生於語、數、外、化、理、史、地七門學科教研組(物理兩名)。“首席”不搞終身製,聘期為兩年,年薪5萬。他們中有輔導學生獲得國際中學生物理奧林匹克6塊金牌的物理老師,有著書20多本的地理老師,有擔任上海教育電視台主講的數學老師,也有擔任全國理科班主任工作的化學老師……

廣州的教師們現在也不會被人稱為“窮教書匠”了,該市黃埔區中小學教師的平均年薪就已超過6。5萬元,遠高於廣州地區人均收入水平,這一收入已令眾多白領羨慕不已,而且這一紀錄還將被不斷刷新。

不過,雖然教師收入有了較大幅度的增加,但整體水平還不是很理想。在西方發達國家,在日本,在中國的港澳台地區,教師都是收入很高的職業。在大多數國家,教師都是以人數眾多、收入較高構成了中產階層的主體。但在中國,目前真正能夠單純靠教師收入成為“中產”的還僅限於一些名牌大學教師,範圍還不是很普遍。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忽略了這個極有發展前景的職業。隨著科技競爭的日益激烈,教育的地位將會越來越高,教師的收入也會越來越多,成為“中產”的幾率也會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