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職業法則(2)(2 / 3)

五、醫務人員輕鬆“中產”

在西方國家,隻要你從事醫生這個職業,那麼你絕對屬於中產階層的範疇。

筆者早年從醫,後效仿魯迅、郭沫若等老前輩而棄醫從文。前不久,有已成藥界大款的同學出麵組織搞了一個大學同學聚會,結果讓我無地自容:雖說號稱是什麼“無冕之王”,但比起這些醫藥界的同學來說卻是相當的寒酸。通過做藥品生意已成為大款的不算,許多仍在醫院工作的同學,現在也有許多開上了私家車,花起錢來也非常瀟灑,一舉一足都顯示出些許“中產”的派頭。

私下與老同學們聊起,方知現在當醫生,遠不是筆者早年的情形,收入相當的可觀。在省市一級稍微大一點的醫院,一般混上一個副主任醫師的職稱,每月固定的正常收入就有三四千元,創收多的科室,每個月還有一兩千元的獎金。另外,如果你是外科醫生、婦產科醫生,你還可以得手術費、點名費,多的一個月又有幾千元;如果你是內科醫生,由於內科病的化驗檢查多,而每一項化驗與檢查都有一定比例的提成,一個月算下來也當得普通工人一個月的工資。如果你的名氣再大一點,還可以到基層醫院兼職坐診,到外地搞“專家會診”,其收入也是不少的。當然,有的醫生還有一筆眾所周知的灰色收入,那就是藥品回扣,有的醫生一個月光藥品回扣就有幾千元。不過,這筆收入是很不地道的,隨著醫療市場日趨規範,這筆收入維持不了很久。但即使剔除這筆收入,一個月七八千元也沒有問題,高的能拿到上萬元。有這樣高的收入,過有車有房的“中產”生活,自然沒有什麼大的問題。

這是效益好的大型醫院的情況,一般的醫院,尤其是基層醫院,效益普遍不是很理想,其收入自然大打折扣,與“中產”的標準差得還很遠。不過,筆者回家一查資料,卻發現,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國家,醫生都屬於高收入群體。尤其在西方國家,隻要你從事醫生這個職業,那麼你絕對屬於中產階層的範疇。

據《國外醫學報導》介紹,英國醫生的經濟收入是非常令人羨慕的。英國會診醫生(顧問醫生、資深醫學專家)的年薪在5。8萬~6。5萬英鎊之間,另外尚有每年26。1萬英鎊的附加收入,總數最高為每年32。6萬英鎊。據統計,在英國這樣的會診醫生有2400名之多。另外,英國一家中等私立醫院的醫生,其年收入也在15。4萬~18萬英鎊之間。

在德國醫生中收入較高的屬私人開業醫生,其中生化檢驗醫師年收入為69萬馬克(約合47萬美元);放射科醫師年收入為27萬馬克(約18。5萬美元);通科醫生14。3萬馬克(約9。73萬美元)

加拿大醫生的年平均收入約為8。9萬美元,其中,心外科醫生每年16。5萬美元;整形外科醫生每年15。1萬美元。

許多人可能以為在美國最賺錢的職業是律師,或者是企業的首席執行官。而美國勞工部的調查結果卻讓這些人大吃一驚:醫生的收入最高!要是把美國收入最高的前10個行業的代表召集到一起,你會發現,他們當中許多人都掛著“大夫”的頭銜。根據最新調查,2001年美國收入最多的前20個職業中,有一半都屬於醫學這個大範疇。在美國的各行各業中,隻要和“醫”字沾邊的,工作就會比較穩定,收入也不會太低。比如護士,平均年薪就有4萬多,20%的護士年收入在5萬以上。在中國大紅大紫的首席執行官的收入在這個排行榜上僅名列第九,其原因是美國公司多如牛毛,首席執行官也有大有小。大公司的首席執行官當然掙得多,獎金也高,再加上股票期權,肥得可以流油。小公司就大不一樣了,雖然也叫首席執行官,可是甚至會沒有固定工資,全靠獎金和分紅。這樣平均收入就沒有醫生的高了。另外,美國人的收入是隨著經濟形勢和行業狀況的變化而波動的。互聯網火暴的時候,一個網頁設計師可以拿到8萬多美元的年薪。泡沫破裂後,他們當中有許多人甚至連工作都找不到了。唯有醫生與教師,不管在什麼時候,他們的工作都是穩定的,收入是基本固定的。

我國由於長期的計劃經濟體製,工資製度還沒有得到徹底的改革,目前醫生的收入雖然不算低,但與國外相比卻要低得多。國外醫生屬絕對的高薪階層,而我國醫生的收入平均來看卻不如電力、郵電、金融、稅務係統的幹部,而與一些私營企業老板和國有企業的廠長、經理相比,更是相形見絀。但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醫療保健的需求也越來越高,醫務人員的收入正處於迅速增長的階段。據了解,目前在北京市,一般大醫院的醫生收入都在每月5000元左右,而個體主治醫師年薪則可達到10萬元以上。另據《陝西省醫療服務成本測算研究報告》顯示,2000年陝西省醫院職工人均年收入達到5萬元,而三甲醫院更是達到了人均年收入9萬元。

醫務人員整體收入高已初露端倪,而有一技之長的名醫其收入增長幅度更大。據2003年7月6日《深圳商報》報道,武警廣東總隊醫院與國內知名心血管專家杜修海正式簽訂協議,以每年25萬元的年薪聘請他到該院,簽約時間3年。

由此來看,中國醫務人員的收入還會有一個大幅攀升的過程,屆時像外國醫生一樣坐上收入排行榜的頭把交椅是完全有可能的。而醫務人員進入“中產”,也有可能像在外國一樣,成為理所當然的事情。

在這裏我們還要介紹一個更有“中產”前景的醫生類型,那就是心理醫生。現在,不管是哪國的醫生,其收入最高的都是心理醫生,其收入一般比傳統醫生高出30%~60%。

歐美許多國家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就已經非常重視心理醫生這一職業,而80年代到90年代,則多次出現心理醫生熱。在這些國家,心理醫生不僅受人尊敬,享有很高的社會地位,而且收入頗高。他們不僅常常成為政治明星或企業巨富的座上賓,而且自己也大多是百萬富翁、乃至千萬富翁級的人物。

傳統的醫生醫治的是人們肉體的疾病,而心理醫生治療的則是心靈的疾病。對於人的一生來說,心靈上的創傷和病痛顯然比肉體的痛苦和傷損更為可怕。肉體的痛苦有時可以咬牙挺過去,而心靈的創痛則令人難以忍受,以至於不少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會走上自殺的道路。

痛苦越大,醫治這種痛苦的價值當然也就越大。因此,心理醫生就其對現代人生命作用而言,比傳統的醫生更重要,從而也就更受社會的尊敬,收入當然也就更高。崇高的社會地位和豐厚的經濟收入,使得心理醫生成為西方人人向往的熱門職業。有些傳統的醫生甚至改行當起了心理醫生。

美國一家報紙的記者有一次問前總統布什:您認為當代美國社會最需要或最缺少什麼樣的人才?布什不加考慮地說:當然是心理醫生。我們有些政府官員如果沒有心理醫生為其調整和治療心理疾病,簡直就無法正常工作,真不知他們哪一天會由於心理不健康做出失誤的決策。

在中國,心理醫生的重要性也日益得到人們的認識,心理醫生這一職業也逐漸受到社會的重視。據權威人士介紹,中國目前至少需要20萬心理醫生,但現實中我國真正合格的心理醫生不到2萬人。供不應求的局麵,加上收入的豐厚,使心理醫生成為空前的熱門職業,得到許多人的追捧。捷足先登者已開始享受到從事這一職業所帶來的好處,過上了令人羨慕的“中產”生活。

在美國,心理醫生屬於高收入的中上階層,每個小時的收入可以達到150美元左右。在中國,雖然人們目前的消費水準和對心理谘詢服務的認可程度與美國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依然可以算作是高收入的行業。在上海,大約每小時的收費在100~1000元之間,在杭州,谘詢40分鍾左右的時間,收費一般為40~60元。有的私立醫院坐診的心理醫生,每小時開價250元,如果按照一天接待8個客人來計算,那麼一天就可收入大約2000元。當然,這屬於較理想的狀態。一般心理醫生每天大概接待3名病人,每個客人大概聊一個小時,每小時收費在50~100元左右,其收入也是相當之高的。收費高,心理醫生的待遇就好。據調查,一般心理醫生的月薪都在5000元左右,資深的心理醫生月薪則能拿到萬元以上,而如果是私立醫院坐診的心理醫生,年薪數十萬元。憑此過上“中產”生活,顯然就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了。

六、高級藍領現身“中產”

地位的上升,收入的增加,自身素質與能力的提高,使“高級藍領”也能堂而皇之地進入中產階層了。

藍領也能成“中產”

16萬元年薪招一名塑料模具技工,30萬元年薪招一名高級模具技工——在我們的印象中,隻有那些喝過洋墨水、揣著洋文憑的高級人才才能十萬元幾十萬元的拿薪水,一般的技術工人怎麼能拿到這樣如同天價的工資呢?

就在許多人在削尖腦袋往大學裏擠,往白領、金領階層裏鑽的時候,高級藍領卻突然成了市場的香餑餑!

2001年9月22日,在由青島市勞動保障局舉辦的2001年秋季外商投資企業招聘洽談會上,200餘家外企共推出了1600多個崗位,其中價碼最高的不是經理,而是模具技工。

在這次招聘會上,外企給具有管理和財會經驗的人才開出的年薪一般在5萬元左右,此類人才如果再具有一定的外語水平,年薪可達10萬元左右。而出人意料的是,一家塑料製品公司在招聘高級塑料模具技工時開出了年薪16萬元的“天價”,為此次洽談會之最。據該公司人事處負責人介紹,公司在研製一種新產品時碰到了工藝方麵的難題,急需一名具有豐富經驗的高級塑料模具技工,他們認為若真能找到這樣的技工,一年花16萬元值得。

16萬元天價買手藝的新聞還沒有讓人們從震動中回過神來,不久後,這項紀錄又被刷新了。在浙江奉化舉行的“中高級技術人才交流會”上,一家企業竟然願出30萬元年薪招聘一位高級模具技工!

在界定中產階層時,我們一直都是局限在白領的圈子內。嚴格地說,藍領工人過去是不屬於“中產”範疇的。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發達,藍領工人的工作性質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需要操作非常複雜的機器,需要觀察非常精密的儀表,需要製造非常新穎的產品。因此,他們不再是我們過去心目中那些一身油汙操作笨重機器的普通工人了。他們有豐富的知識,有較高的技能,有豐厚的收入。正因為如此,許多國家都把其中的佼佼者列入了“中產”的行列。

然而,在中國,這一點還沒有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在許多人的印象中,能進入“中產”的,必然都是那些上過大學、拿了文憑、能坐在辦公室裏呼風喚雨、能坐在談判桌前唇槍舌劍、能與老外們侃侃而談的人,絕對不可能包括那些穿著一身或藍或灰的工作服、手拿扳手鉗子的技術工人。正是整個社會對技術工人地位的輕視和許多企業對技工重要性的忽視,導致了目前高級技術工人嚴重匱乏的局麵,並因此製約了我國企業的正常發展。為什麼我們生產的汽車總沒有國外的那樣好使?為什麼我們出廠的手表總沒有國外的那樣精致?為什麼我們出口的服裝總沒有國外的那樣漂亮?不是我們的設計不行,也不是我們的設備不好,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的技術工人素質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