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正在由農業大國向製造業大國邁進。有專家預測,21世紀的中國很可能成為全世界的製造業中心,隨著中國出口產品的升級換代,對高水平技工的需求越來越大,要求也越來越高。這些高水平技工,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高級藍領”,不僅指從事高新技術工作的高級工(含持有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技術等級證書的技術工人),還包括複合型、智能型的技工,如掌握機電一體化的車、鉗、銑、刨等技能的通才。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許多傳統的生產工藝逐步被高新科技所取代,“高級藍領”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現在全國許多城市就出現了博士好找、技師難尋的尷尬局麵。在供求關係的左右下,“高級藍領”的收入大幅度增長,部分特殊工種甚至超過了碩士、博士,超過了管理人員。2002年8月5日,濟南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公布了2002年度全市勞動力市場174個工種的工資指導價,其中:汽車修理工的年薪為4。68萬元,居然超過了博士的年薪4。56萬元;高級技工的年薪與高級英語翻譯的年薪也僅差364元,而2001年兩者還相差1100元。
上海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發布的上海勞動力市場工資指導價位,由於技術工人在勞動力市場上供不應求,因而工資上漲很快,模型工、工具鉗工、電梯安裝維修工等工種的高級技師年收入達到7萬~9萬元,高於一般管理崗位,且比上年增加50%;同時,中級鍛工、銑工、鑽工的工資增幅也達40%,電工、鉗工、刨工增幅在20%左右;車工、鏜工、磨工的工資增幅也有10%。
在廣州舉行的首屆廣東省中高級技能人才交流會上,知名企業富士康、TCL等紛紛打出10萬元年薪招聘高級技師的旗號。
地位的上升,收入的增加,自身素質與能力的提高,使“高級藍領”也能堂而皇之地進入中產階層了。如一汽技術藍領李黃璽被企業評為“一級操作師”,與高級經理享受相同的待遇,企業還專門為他配了輛嶄新的捷達車;上海電氣集團公司數控機床調試工李斌,一次獲取了10萬元的獎金和一台價值3萬元的筆記本電腦。
如果你是一個技術工人,看了這一段文字,我想你應該信心倍增,再沒有必要去灰心喪氣了。白領能夠成為“中產”,藍領同樣也能夠成為“中產”,關鍵就在於你是否擁有進入“中產”的敲門磚——高水平的技能。我們這個社會不僅需要有知識全麵的學者型人才,同樣也需要具有獨到技能的技術型人才。研究21世紀的專家預測,技術性工作將是21世紀社會的職業主體。作為一名擁有高水平技能的技術工人,你完全可以憑自己的本事,大踏步地走進“中產”的殿堂。
“灰領”:介於白領和藍領之間
在談到藍領時,我們不能不關注另外一個鮮為人知的群體,那就是“灰領”。灰領(graycollar)一詞源於美國,指負責維修電器、上下水道和機械的技術工人,他們多穿灰色製服工作,因而得名。這是一個目前還缺乏明確界定的人才群體,有時候我們把他們當作白領對待,有時候我們又把他們劃為藍領的範疇。事實上,他們是介於白領與藍領之間的一個人才群體。他們不像坐辦公室的白領,因為白領一般是管理層或者做些文職的事情,而“灰領”是有很嫻熟的技術,他們需要經常動手。但是“灰領”也不像一線的藍領,他們有著比藍領更多的知識和更佳的專業,其薪資水平也是一般藍領的3~5倍。正因為這樣,灰領比藍領甚至白領更容易進入中產階層。
目前,像電子工程師、軟件開發工程師、裝飾設計工程師、繪圖工程師、噴塗電鍍工程師等等,便屬於“灰領人才”。由於他們更加適合企業的需要,因此,在現在的人才市場裏,他們比普通白領更走俏,比一般藍領更吃香,許多用人單位均開出誘人的薪水吸納這類人才。北京一輕技術學校的國際通用軟件專業的學生,沒等到畢業,許多公司就開始搶著要人了。上海電機高專的300名畢業生一下子就被大眾、英特爾等要去近三分之一,一些專業的畢業生甚至提前兩三個月就被用人單位訂走,另外還有一些職業技術學院培養的一些有實踐能力的學生也被用人單位提前預定。據調查,在目前的人才市場上,電子工程師、設備部長、模具工程師、軟件開發工程師、維修部經理、空調工、裝飾設計工程師、繪圖工程師、噴塗電鍍工程師等專業人才占據了整個招聘職位的一半以上,薪水也普遍較高。
隨著科技的發展,生產環節的技術含量越來越高,藍領階層正在迅速縮小,“灰領人才”的需求量則越來越大,尤其對於一些高新科技行業來說,更加需要這種實用型的專業人才。比如像生物工程這樣的高科技工種,就特別需要既有深厚的生物工程知識又有嫻熟的生物工程技術的人才。而這都是以前單純的白領和藍領難以達到的境界。
在未來5年內,我國將需要40萬IT人才,其中大部分是需要能夠自己動手進行設計與製作的“軟件灰領”。據預測,目前中國軟件行業需要這種灰領人才每年達20萬左右。
有人預計,隨著生產環節技術含量越來越高,單純的白領和單純的藍領都將逐漸萎縮,真正能成為企業骨幹的,將是那些既具有現代科學知識又擁有生產技能的人才——“灰領人才”。一般應聘者要謀得這些職位,專業對口最重要,學曆居於其次,一般大專以上學曆即可,但是要有至少5年以上的一線從業經驗,且要有中高級的技術職稱。
灰領,由此成為人們進入“中產”行列的又一條道路。
以上我們大致介紹了一些容易進入“中產”的職業。實際上能夠進入“中產”的職業還有很多,比如影視明星,大腕一級的露一下麵就是幾十萬,他們自然屬於富豪級別,一般的拍一部片子下來也有幾十萬,進入“中產”自然是沒說的;體育從競技運動變成一種產業後,使許多運動員也成為了財富的擁有者,比如一支甲A俱樂部的主力球員,年收入一般都不會低於100萬元。盡管中國完全職業化的項目不多,但運動員的收入都相當可觀。如果在國際大賽上獲獎,回國後幾十萬元的獎金還隻是毛毛雨,光是當企業形象代言人,那賺頭就大得不得了。因此,目前在中產階層群體中有相當一批人就是體育界的明星。
對於這些職業之所以沒有介紹,就是因為這些職業的要求獨特,不是一般人所能達到的,有的還需要一定的天賦。作為一本麵向大眾的書,我們自然隻能介紹大多數人都能夠從事的職業。
但是,大多數人能夠從事,也並不等於所有的人都能夠從事,這是我們必須專門強調的一點。事實上,每個職業有每個職業的特點,需要的素質與才能也不盡相同。比如:做一個傑出的臨床醫生,必須具有很好的記憶力;研究理論物理學,抽象思維能力不可少;一個數學家沒有必要一定具備實際操作、設計和做實驗的能力,雖然這種能力對於一個化學研究者來說是必不可少的;而天文學主要是一門觀察科學,需要很好的觀察能力。如果你不了解這些,沒有能把自己的所長利用起來,你所從事的職業需要的素質和才能正是你所缺乏的,那麼,你將會自我埋沒。反之,如果你有自知之明,善於設計自己,從事你最擅長的工作,你就會獲得成功。達爾文學數學、醫學呆頭呆腦,一摸到動植物卻靈光煥發。阿西莫夫是一個自然科學家,一天上午,他坐在打字機前打字的時候,突然意識到:我不能成為一個第一流的科學家,卻能夠成為一個第一流的科普作家。於是,他幾乎把全部精力放在科普創作上,終於成了當代世界最著名的科普作家。
職業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生命的質量,決定了我們未來的發展前景,甚至也決定了我們將來能不能夠成為“中產”。職業對個人生存和發展的極端重要性,決定了個人職業選擇的重要性。成功的選擇會讓你的人生價值得到充分的實現,使你的生活充滿陽光,失敗的選擇則可能令你終生痛苦。生活中常有這樣的現象:本來在大學各方麵條件基本相同的青年人,僅僅因為選擇了不同的職業,於是生活便有了千差萬別。有人從此飛黃騰達,房子、車子、票子,樣樣皆有,走起路來自己都覺得比別人穩當,內心的滿足不由自主地洋溢在臉上;而另一些人卻一落千丈,整天為柴、米、油、鹽、醬、醋、茶而發愁。因此,誰還敢不認真考慮自己的職業選擇呢?萬一選了個夕陽西下、瀕臨消亡的職業,日後連工資都不保,還想什麼“中產”?
而要選擇職業,首先就要了解每個職業的發展前景,供求形勢,薪酬情況。顯然,要想成為中產階層中的一員,你就必須選擇那些技術含量高、發展前景好、薪酬收入多的職業,這是你能否成為“中產”的基礎。其次,你還要仔細評估自己的條件,比如你接受了什麼程度的教育?你的辦事能力怎麼樣?你的特長是什麼?你的愛好是什麼?以此客觀地評價自己適合什麼,不適合什麼,從而尋找自己理想的職業。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優勢,也有每個人的弱點,隻有揚長避短,才有可能取得成就。魯迅、郭沫若原來都是學醫的,作為醫生,他們並不出類拔萃,後來改搞文學,卻成了文壇巨人。如果他們堅持學醫,那就可能埋沒自己的才能。而曾經有一位名氣很大的電影明星,因為經營一家觀光旅館失敗,背了很多債務,成為報紙上一時的話題。因此,我們也不能單純根據職業的熱門程度、薪酬高低來作選擇,尤其不能聽說哪個職業掙錢多就都去從事那個職業,這裏還有一個適不適合自己的問題。當歌星當演員的工資高,到台上唱一兩支歌,蹦躂兩下子腿,就可以拿幾萬甚至幾十萬,但我們隻能幹眼紅,因為我們大多數人沒有這個天賦。一些人不懂得這個道理,看人家掙錢來得快,都去學表演,學聲樂,結果大多數人一事無成。一些高科技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年薪可以上百萬,但你既無淵博的知識,又無管理的才能,給你做你也未必做得來。所謂“沒有金剛鑽,別攬磁器活”,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因此,我們認為,一方麵要了解從事哪些職業更易更快地進入“中產”,另一方麵也要清楚自己的興趣與愛好、能力與特長,從而選擇既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專長與本領,又能順利實現自己“中產”目標的理想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