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幸福的聯想(2 / 2)

三個小故事,說的都是同一個道理:很多時候,我們活得很迷糊,甚至迷糊到自己身處幸福之中卻意識不到,還滿懷期待地到處尋找。直到某一天,驀然回首,才驚訝地發現,原本擁有的幸福已在無謂的尋覓當中悄然離去,而自己從來沒有珍惜過。

往往,擁有幸福時不知道幸福的真正含義,等到失去了才發覺幸福其實時常在我們身邊。這還真如被黑布蒙住的眼睛,失去了感受色彩的能力,心靈就隻剩蒼白。

我們經常會被蒙住雙眼,看不到事物原本美麗的色彩。在我身邊就有兩位這樣的朋友。兩個女孩是很要好的朋友,莉莉的老公腦瓜靈活,善於鑽營,掙錢不少,每天晚上忙於應酬,難得回家;圓圓的老公老實本分,不善交際,每天晚上在家陪著老婆,掙錢較少。於是,圓圓常常羨慕對門,總是數落自己的丈夫:“你看看人家老公多有本事,什麼時候你也有點出息,讓我跟你沾沾光。”莉莉也羨慕圓圓,每當半夜自己老公帶著滿身酒味兒晃晃悠悠回到家時,她總埋怨地說:“你看看人家老公下班就回家,陪著老婆看看電視,說說話,你就知道在外麵應酬,不管我,你在外麵喝死算了!”

她們眼中隻看到了自己缺少的幸福,而忽略了所有擁有的幸福。如果換個角度去看待,莉莉覺得自己的老公能力優秀,辛苦的付出是為了讓自己過上衣食無憂的好日子,這樣有責任有能力的男人真是不錯;圓圓認為自己的老公是個寶,誠懇踏實,顧家疼老婆,現在上哪兒去找這麼好的人。如果這樣去想,她們的幸福程度是否會不一樣呢?

在現實中,我們很少去想自己已有的東西,往往竭盡全力去尋求得不到的東西,把眼睛望向彼岸,好像那裏才有幸福和快樂。恰恰在我們力不從心的追求過程中丟失了眼前的。

如果在即將失去時有所覺悟還好,也許並不算晚,我們的人生還很長,還有很多幸福要去經曆,能從中有所領悟就很好。

有這麼一個故事:一天,教堂裏來了一個人,他對神父說:“我的處境非常不好,我的太太、孩子及父母都住在同一個屋子裏,她們整天互相謾罵吼叫,我的神經都快崩潰了。這屋子簡直是一座地獄,請您想辦法幫幫我吧!”

神父問:“那你能否答應我,不論我說什麼,你都能切實做到?”

那個人說:“好的,我發誓,一定做到。”

神父說:“很好,你家裏養了多少牲畜?”

那個人回答道:“一頭牛,一隻羊,還有六隻雞。”

神父對他說:“你現在回家,把它們全部帶入你的屋內。然後,一周後再來見我。”

那人雖然有疑慮,但回家後還是照著神父說的去做了。一周過後,他麵容憔悴地來找神父,說:“我已經不成人形了。現在的房子肮髒、惡臭、吵鬧,我都快要瘋了。”

神父平靜地對他說:“回去吧,現在你可以把所有的家畜趕出去了。”

第二天,他再到教堂時,眼中充滿了喜悅。

他告訴神父:“我的生活變得十分美好,把所有牲畜都趕出去後,家中像是天堂一樣安靜,讓人感覺溫馨。”

00生活中有許多事就是如此,也許不是最好的,但已經很不錯了,試著去珍惜我們所擁有的,即使不是最完美的,但仍會有自己的幸福在。少抱怨我們所不足的,當感到不如意時,用向下比較的方法,去看看那些更悲慘的事,你或許就會愛惜自己所有的一切了。

的確,有的人在得不到的時候,總是垂涎三尺。有的人卻在擁有的時候,不去珍惜,當一切都成為過眼煙雲的時候,才會有所覺悟,接著後悔不已。如果希望人生能過得更幸福一點,那就不要再無謂地懊惱“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把握住現在的幸福。

品味幸福人的一大毛病就是不珍惜自己所有擁有的東西,而過分盯著自己沒有的事物。正如叔本華說的:“我們很少想我們已經擁有的,而總是想著我們所沒有的。”循環往複在這樣的思想狀態裏,真是庸人自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