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尿道橫紋肌:尿道橫紋括約肌位於尿生殖膈,結構複雜。此肌肉自膜部尿道沿前列腺前壁向上,在中線伸展至精阜。其下部肌纖維斜形包圍尿道,並與下麵之膜部尿道括約肌纖維連續。橫紋肌纖維在冠狀切麵上呈橫形分布,前麵較厚,兩外側麵較薄,部分纖維伸入前列腺實質。在其深麵,有些橫行纖維進入腺體實質與纖維肌性基質混合,成年人其前麵橫行纖維的上端位於精阜之上。此肌肉纖維的最上部分向兩側延伸,包圍前列腺上部及背部之兩側,肌肉上部向後走向尿道與逼尿肌環和三角區的下部纖維混合。前列腺部尿道的橫紋肌可壓迫前列腺部尿道,當其上段收縮時,前列腺部尿道之前壁斜形壓迫膀胱頸之後唇。此肌由三部分神經管理,在其深部表麵有α-腎上腺素能受體,因此能保持靜止時的前列腺尿道的全部閉合狀態,即使在前列腺切除後亦然。
4前列腺上皮及腺導管在前列腺各區內,除近尿道的大導管外,整個導管腺泡係統襯有柱狀分泌細胞,無論在導管及腺泡內,柱狀分泌上皮細胞的形態均相同。這些細胞與前列腺基質之間相隔一層基底膜,而且基底膜平行排列。與其他的腺細胞比較,中央區的腺細胞更深,有更明顯的顆粒狀胞漿,而且細胞核相對較大。腺泡內每個細胞突入泡腔,故腺泡內緣起伏不平。前列腺外周區、移行區及尿道周圍腺體的腺細胞核較小,於基底膜排列較整齊,胞漿染色蒼白,而且泡腔內緣排列較疏鬆。前列腺中央區腺導管伴隨射精管,其開口於近精阜處;而外周區的腺導管各自單獨地開口於精阜之下到前列腺尖部尿道後外側麵的隱窩;中央區的腺導管比外周區的腺導管大,呈樹狀分支,形成大而不規則波形外形的腺泡;外周區的腺導管分支形成小而規則的圓形腺泡;中央區的基質長而致密,與腺泡緊密相連;外周區的基質不規則,連接鬆散。中央區和外周區之間這些形態及組織學區別,可以用不同的胚胎起源得到解釋。中央區上皮與精囊上皮類似,提示自wollf管起源,而外周區是尿生殖竇起源。移行區的小導管來自前列腺前括約肌遠側端附近的尿道,導管在外周區和前列腺前括約肌遠側段之間分支後進入移行區。腺泡雖有平滑肌懸韌帶,但其與前列腺前括約肌纖維之間相互摻和,前列腺前括約肌的周圍纖維呈扇狀進入移行區基質。尿道周圍腺體多呈單一的直管,長數毫米,以微小導管開口於近側段尿道。腺體數目不恒定,可有少數分支。
5與前列腺密切相關的有精囊和射精管
(1)精囊:左右對稱,呈長橢圓形的囊袋狀,上寬下窄前後稍扁。精囊呈分葉狀結構,位於輸精管壺腹的外側,前列腺底的上方,緊貼膀胱後壁,並與輸尿管下段交叉,其長軸與三角區外緣平行,後方為直腸前壁。精囊與直腸之間有Denonvilliers筋膜隔開。精囊長3~5cm,寬1~2cm,厚約1cm。精囊切麵呈管腺狀,可見袋形或憩室狀結構,黏膜呈瓣膜狀伸展。黏膜下層、肌層間存在與射精管壺腹相似的單管腺。精囊的輸出管同其長軸平行,與輸精管壺腹相彙合。精囊外有一薄層環形及縱形平滑肌,並有一層外膜覆蓋。精囊動脈來自膀胱下動脈分支及痔上、痔中動脈,相互間有吻合;靜脈彙入膀胱前列腺靜脈叢,進入髂內靜脈。精囊黏膜及肌層的淋巴較豐富,且分3~4支流入髂外及下腹淋巴結,並與前列腺、輸精管壺腹、膀胱直腸淋巴結交通。精囊的大小隨年齡及充盈程度而不同,老年人隨性功能減退而逐漸縮小,囊壁變薄。精囊的分泌物是精漿的主要成分。
(2)射精管:左右對稱,為左右精囊管及左右輸精管壺腹彙合形成的一對細小管道,長約2cm。射精管並非單純管樣結構,每一射精管之起始部有一較寬的射精管竇,從此處穿入前列腺底部,然後向其前下內方,行經前列腺中葉與後葉之間,到達精阜兩側。射精管為前列腺後及中葉的分界線,射精管開口於後尿道精阜上。其動靜脈,淋巴及神經支配與精囊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