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嚴家淦:有所為有所不為(1 / 2)

嚴家淦:有所為有所不為

台海關注

作者:陳星

在國民黨敗退台灣60餘年的曆史中,嚴家淦無疑是一個重要且獨特的曆史人物。嚴家淦於1947年嶄露頭角,成為光複後台灣省首任財政廳長。在此後的20多年時間裏,他對台灣的經濟政策變化有著重大的影響,可以說是台灣經濟恢複和起飛時期技術官僚的典型代表。嚴家淦得到蔣介石賞識,仕途平穩,從財政廳長一直做到“總統”,並成為兩蔣權力交替過程中的關鍵性人物。嚴家淦能受到當局賞識,主要在於其圓融的個性以及對進退分寸的準確把握,即有所為有所不為,故能在波譎雲詭的台灣政壇立於不敗之地。

啟動台灣經濟的發展

嚴家淦作為國民黨敗退台灣早期的技術官僚,對台灣的經濟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在任台灣省財政廳長期間,嚴家淦主持了幣製改革,以新台幣代替不斷貶值的舊台幣,並且堅守收支平衡原則,嚴格控製通貨膨脹,不再以發行通貨作為緩解財政危機的手段。嚴家淦通過控製支出與整頓稅收同時並舉的方式,幫助國民黨當局緩解了財政危機。在陳誠主持台灣省政府期間,嚴家淦與尹仲容、徐柏園等主管財經事務,在陳誠的主持下完成了台灣的土地改革,同時推行現代預決算製度,厘定財政金融政策,清理訂定各項財稅法規,使台灣當局的財政狀況由原來的紊亂不堪逐步走向穩定。國民黨新敗之初,人心惶恐,經濟形勢的穩定對於台灣政治與軍事的穩定顯然有著重要的影響,也正是因為如此,嚴家淦逐步得到了蔣介石的賞識。

此後,嚴家淦長期在台灣經濟領域發揮著影響。1950年嚴家淦從台灣省財政廳長升任“經濟部長”,1963年首任“行政院長”,1966年任台當局“副總統”兼“行政院長”,到1972年辭去“行政院長”兼職,在前後長達22年的時間裏不同程度地主導著台灣的經濟發展與經濟決策。

在嚴家淦等人的推動下,1960年台灣“立法院”通過“實施獎勵投資條例”,以犧牲部分稅收收入的方式吸引生產性投資。這項政策在出台過程中曾引發爭議,按照當時“財政部”的估計,該“條例”實施第一年(1961年度)減少稅收5.1億元(新台幣),第二年稅收減少數也大致相仿。此時嚴家淦展示出了其作為專業技術官員的堅持,他認為稅負合理調整後,既可培養稅基,同時減少了逃漏動機,稅務行政亦可望改善,因此決定全力推動。事實證明,這一“條例”在台灣實施了30年,開創了台灣經濟發展的新局麵,對日後台灣工商業發展的影響很大。

在嚴家淦長達八年的“行政院長”任內,台灣當局先後製定和實施了第四期、第五期四年經濟計劃。通過這兩個四年計劃,台灣當局不斷改善投資環境,改進經濟結構,提高生產技術和管理水平,同時大力發展加工出口工業,改善國際收支狀況。經過一係列努力,台灣獲得了每年平均10%的經濟增長率,對外貿易額也大幅增加,並於1970年實現出超。這兩個四年計劃的完成意味著台灣結束了進口替代工業的時代,進入以輸入原材料、利用廉價勞動力加工裝配並輸出產品為特征的出口導向型經濟時代。台灣經濟由內向型發展道路轉為外向型發展道路,對當時台灣經濟進入“起飛時代”起了決定性作用。

處事謙衝、知所進退

憑借著專業技術優勢,嚴家淦在經濟領域做到了“有為”,但是在政治領域嚴家淦一路順風順水,依靠的則是其“無為”的處事風格。原國民黨大員楚崧秋曾評價他說,“其過人之處在於不搞宗派、不用私人、沒有政敵、沒有恩怨,這是其長期屹立於波譎雲詭之政海之最大原因”。嚴家淦自己說其待人接物,以“寬和忍讓”為座右銘,認為凡事應“退一步想,易地而處,就會消除爭執,化幹戈為玉帛”。這種認知是嚴家淦謙衝性格和知所進退行為取向的基礎,也因此使其在台灣政壇成為爭議比較少且廣受支持的政治人物。

嚴家淦為人謙衝的形象,是其“人緣”較好的重要原因。1963年獲提名為“行政院長”後,為了讓“立法院”審議過關,資曆較淺的嚴家淦決定親自拜會寓居在台北市郊的全部“立法委員”,麵請支持。最後“立法院”的投票結果,嚴家淦獲得了高達83.2%的同意票。地位日高也沒有使嚴家淦改變這種謙衝的形象。蔣介石去世後,嚴家淦成為“總統”,在主持“國慶閱兵”時,作為台灣最高領導人卻將要發表的文告送交“五院院長”過目,以示尊重之意,其為人之圓熟,一至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