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蓋茨曾說過:“一個好員工應分析公司競爭對手的可鑒之處,注意總結,且避免重犯競爭對手的錯誤。”微軟有一個班子,專門分析競爭對手的情況,包括什麼時間推出什麼產品,產品的特色是什麼,有什麼市場策略,市場的表現如何,有什麼優勢和劣勢等等。其高層每年都要開會,請這些分析人員來講競爭對手的情況。微軟這樣做的目的正是為了向競爭對手學習,取對方的長處。
不打無把握之仗:第三隻眼睛看市場
“不打無把握之仗”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直堅持的作戰原則。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軍根據敵強己弱的特點,依托根據地堅持遊擊戰,保存和發展自己。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新四軍深入敵後,大規模、長時期地開展遊擊戰,抗擊了60%以上的侵華日軍和95%以上的偽軍。這些都是“不打無把握之仗”在指導實際作戰中的表現。
戰爭中,“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職場中的競爭同樣如此。在當今這樣講究競爭的社會中,職場人士永遠處於“後有追兵、前有堵截、上有雨雪、下有泥濘”的環境中。個人必須根據環境的變化和自身發展的需要,不斷及時地調整自己和環境、組織內部各個要素之間的相互關係,有的放矢,才能成為“不打無把握之仗”的職場達人。
日本一個設計了大型油輪的海軍設計師被要求設計日本第一艘遊輪“水晶和諧”號。在正式著手設計之前,他和另外兩個設計師在全球乘不同的遊輪遊覽。每天晚餐前,他們都會對豪華遊輪上的餐廳進行拍照。晚飯後,他們會數一數酒吧裏有多少人,有多少人在跳舞,有多少人在甲板上漫步,還清點遊泳池裏的人數和躺椅的數量。對能看到的一切他們都作了記錄,然後才回到房間裏把數據輸入數據庫,以備以後分析用。他們每天都工作到深夜。經過幾年旅行和競爭情報搜集工作,模仿“伊麗莎白女王二世”號遊輪,重49000噸的“水晶和諧”號下水了。日本自此成功地進入了豪華遊輪的行業。
張瑞敏認為,企業要生存,就要具備“三隻眼”。他說:“計劃經濟下,企業長一隻眼盯住領導就夠了。市場經濟下,企業要長兩隻眼,一隻盯住員工,達到員工滿意度的最大化;另一隻盯住用戶,達到用戶滿意度的最大化。但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時期,企業還要再長第三隻眼睛,用來盯住國家政策、國際市場變化。”
同樣的道理,職場人士要想生存和發展,也要學會使用“第三隻眼睛”,一隻眼看企業,一隻眼看客戶,一隻眼看市場。有了這樣的眼光,就能把工作中遇到的很多小危機和小問題變成企業生存的轉機和個人成長的機遇。
十多年前,李先生的一位遠方親戚在歐洲開飯店,邀請他過去幫忙。沒料到,他到歐洲不久,親戚就突然患病去世,飯店也很快垮了。
幾年後,他到了一家中等規模的保健品廠工作。公司的產品不錯,但知名度有限。他從推銷員幹起,一直做到主管。一次他坐飛機出差,卻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劫機。度過驚心動魄的十個小時後,通過各界的努力,問題終於得到解決,他可以回家了。就在要走出機艙的一瞬間,他突然想到在電影中經常看到的情景,當被劫機的人從機艙走出來時,總會有不少記者前來采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