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反向立意,因為和人們慣常的順向思維相悖,往往見人之所未見,發人之所未發,從而形成一種強烈的新奇感,引起人們的興趣,產生幽默的效果。
2.反話正說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會聽到或見到一些反語。這些反語把社會上那些稀奇古怪的現象抽出來、羅列出來,任加評點、嬉笑怒罵,皆成文章。
所謂反語,包括反話正說和正話反說。反話正說,也就是明褒實貶,表麵肯定,實質否定。
某香煙公司的老板在街中心大聲宣傳:“新牌香煙芳香可口,餘味無窮,還可防蟲牙,除百病,還有其他好處……”
突然,從人群中走出一個老頭,他幫著老板說:“其他的好處我來補充:小偷不敢進屋,狗不會咬,永遠不會老……”
老板聽了喜形於色,趕忙和老頭握手,向他點頭,獻煙,然後畢恭畢敬地要求老頭向聽眾解釋他的話。
老頭說:“抽煙的人整夜咳嗽,小偷敢進屋嗎?抽煙的人身體虛弱,走路拄著拐棍,狗敢咬嗎?抽煙的人易患癌症,能活到老嗎?”
人群哄然大笑。
反話正說,欲貶卻褒,明褒實貶,在這種反差中,我們感受到了幽默。
3.正話反說
一位演講家在一次演講中打了一個比喻,說:“男人,像大拇指;女人,像小拇指。”
話音剛落,全場嘩然,女聽眾們強烈反對演講家的這一比喻,認為這是貶低了女性。演講家立即補充道:“女士們,人們的大拇指,粗壯有力,而小拇指卻纖細、靈巧而且可愛,不知諸位女士,哪一位願意顛倒過來?”
這句話如靈丹妙藥,立即平息了女聽眾的憤怒,她們相視而笑了。
演講家以大拇指喻男人,以小拇指喻女人,幾乎引起會場軒然大波。這不奇怪,因為按一般人的觀念,大拇指是頂呱呱——好樣的象征,而小拇指是差勁的象征。但演講家實際上是蓄意正話反說,他把女聽眾弄得嗔怒之後,一下把原比喻翻轉過來,揭示出他的正麵意思,從而使聽眾在這一喜劇性的突轉之中由嗔而喜,恍然大悟。
1985年6月,德國外長根舍在與我國外長吳學謙會談後說:“我認為這次討論是有成果的,我隻對一點感到失望。”在場的人都吃驚地等著他的下文。根舍接著說道:“我感到失望的是,根本沒有一個問題是我同我的中國同事可以為之爭論的。”
在社會生活,甚至是外交場合的對話中,莊重嚴肅的話題也並不一概排除詼諧幽默的多種語言表達方式。相反,隻要運用巧妙,有時還會收到莊重直言未能實現的效果。根舍與吳學謙兩位外長的會談,其實雙方意見完全一致,如果直說也未嚐不可,但根舍外長卻另辟蹊徑,先以“有一點失望”來引發在場者的驚愕,賣個“關子”,然後才出人意料地道出所謂的“失望”正是最理想的。由於正話反說,不但顯得幽默風趣,而且烘托和增添了會談的友好融洽的氣氛。
正話反說,還是情人們打情罵俏的一種主要語言表達方式。俗話說:打是親,罵是愛。人們常用正話反說的方式表達自己對對方的愛意,融洽雙方的感情,活躍氣氛,製造幽默。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了。
4.推陳出新
在一次婚宴上,賓客們都為新郎、新娘舉杯道賀。宴至酒酣時,新郎起身敬酒,一不小心,酒竟從新娘的頭上澆下,真煞風景。
這時,一位客人端起酒杯,站起身大聲說:“讓我們為新娘的幸福從頭來幹一杯!”頓時哄堂大笑,氣氛也更為活躍,新郎新娘也更開懷了!
酒從新娘頭上澆下,確實大煞風景,但客人的一番說辭,卻使此事變成了一件好事。這就是反彈琵琶、推陳出新。
有一次,年邁的英國戲劇家蕭伯納在街上行走,被一輛自行車撞倒了,騎車者驚嚇得麵如土色,連忙下車扶起戲劇家,並訥訥不停地向他道歉。蕭伯納卻打斷了他的話說:“不,先生,您比我更不幸,要是您再加點勁,那就可以作為撞死蕭伯納的好漢而名垂史冊啦!”幾句幽默的戲語,使本來緊張的氣氛立即化為輕鬆的嬉笑了。
這就是倒釋。蕭伯納不說自己被車撞倒不幸,反說騎車者比他更不幸,如此倒解,自然令人百思不解,然而他把“不慎撞傷人”與“名垂史冊”聯係起來後,立即讓人感受到了他幽默大度的氣質。
一天清早,財主挺著肚皮、晃著腦袋來到阿凡提家裏。狗看也沒看他一眼,就溜進了窩。財主嘿嘿地笑了起來,說:
“瞧,阿凡提!你的狗多怕我呀!我一來,它叫也不叫一聲,就夾著尾巴跑了。”
“不,老爺。”阿凡提笑著說,“我的狗並不是害怕你,而是討厭你哩!”
這種解釋可以稱之為“反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