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閩中變法(三)(1 / 2)

除了給皇帝上達密報之外,韓東清沒有給陳勝任何的幹涉。對於陳勝在閩中的強硬手段,有些明顯是違反了秦法,他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也是看到陳勝這樣的手段,韓東清才明白,為何皇帝會委派陳勝當這閩中郡的郡守。因為這個地方恰好需要一個足夠剛硬又能夠遊刃有餘的人。毫無疑問,陳勝在剛柔之間,尺度把握得非常好。因為殺了一批反抗者之後,陳勝將沒收而來的土地財富,充當了當地救濟和教育的基金,用來育老救殘和教育啟蒙兒童。

陳勝特別重視教育。但是當地識字的人不多,連教書先生都得從外麵輸入,這讓陳勝的教育推廣非常不便。最後還是李左車想出了辦法,讓閩中郡各村寨派出年輕人到縣衙或者當地學府集中就學。所學的知識也足夠簡單,隻有當朝書法大家太史令胡毋敬編寫的《博學篇》和趙高編寫的《愛曆篇》。裏麵都是大秦小篆最常用的字體。

這些各村寨派出的青年,官府有發薪金,同時免去家庭裏一切稅賦。所以各村寨的年輕人,都希望能夠輪上自己。除此之外,陳勝還規定,每半年一次考核,各村寨接受教育的兒童如果在官府的考試之中獲得了優秀,那麼整個村寨都會得到官府的褒獎和獎勵。所獎勵的,都是當地極度匱乏的農作物種子和鐵器。

陳勝的舉措,大大地刺激了閩中各地對教育的重視。在閩中各地幾乎都可以看到這樣的一幕:在村寨的大樹下,在辛勤勞作的田間阡陌旁邊,都會有著村寨裏同樣識字不多的先生們認真地在沙盤裏畫著字符,而周圍則是圍滿了七八歲乃至於十七八歲的青少年。

對於這些當地學官來說,若教育不好,官府可能會剝奪他們的資格。那麼就會少一分薪資和官府賦予的種種權力,而學生們也知道,倘若自己學不好,那麼家裏就得不到官府的津貼,自己也就更不可能進入官府設立的學宮,進去學習真正的知識。

各村寨的族長更清楚,時代已經發生了變化,如果自己依舊死守舊時的陳規,那很可能被官府圍剿。就算官府沒有采取那些要命的舉動,僅僅是不給自己發放糧食種子和鐵器,這一項就已經足夠致命。因為別的村寨擁有這樣的工具,生產能力可以增加數倍,那麼可以養活的人就更多,到時候力量就更加強大。除此之外,那些進入學宮的孩子,按照官府的說法,日後要是成績優秀,是可以進入官府,成為官吏的。這樣就更加不得了了所以無論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還是村寨的利益,各村寨的首腦們對於官府所推行的教育政策極度擁護。

當然,這一切推行起來,進度並不可能太快。而且推行下去,需要大量的成本。淩素韻支持過來的二十萬金轉眼被陳勝揮霍了大半,才勉強建立起了一個教育體係。具體的的事情並不是由陳勝來實施,而是被他剛剛招納到了旗下的李左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