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皇帝不悅。兩人這才想起,皇帝似乎對文信侯呂不韋這個名字有些反感。兩人不敢造次,躬身謝罪之後,回到了各自的位置之上。
皇帝輕輕敲了敲案桌,說道:“既然陳勝所呈方案可行,李卿著手準備,先把馳道修起來,朕注意到這馳道之中,那軌路構造甚是有趣。不知效果是否真如所述那邊巧妙。修整之時可要仔細,軌路若是可行,修整到北邊的直道,便用這法子,調兵運糧,都便利得很。”
“是。”李斯應了一聲,冷眼看了王綰一眼。王綰也冷冷哼了一聲,對李斯的表情視而不見。
議定了一件事,皇帝從案頭上的竹簡堆裏抽出一卷奏章,揚了揚說道:“這是任囂的戰報,近來嶺南戰事屢屢受挫,任囂向朕要兵要糧了,諸位卿家,嶺南戰事,朝廷五十萬大軍深陷其中,每日消耗錢糧無數,若不能盡快解決,後果堪憂啊!諸位有何良策,能緩解南方戰事?”皇帝此言一出,群臣再次寂靜下來。
征伐南海諸地,朝廷裏一直都有著兩個聲音。軍方一些眼光卓見者以及好戰派,自然欣然喜歡領兵作戰,立功換取榮華富貴。但文官們卻一直都覺得南海乃蠻夷之地,征討出師無名尚且其次。戰事一起,消耗的國家財力才是真正的無底深淵,若不是滅齊國之時得到無數糧草財貨,加上有巴郡、隴西等巨富資助,這場仗根本打不起來。
在作戰初期,朝廷也太低估了南海各地的越民土蠻的抵抗力,以為大軍一到,便能夠摧枯拉朽,馬到功成,隻消一兩年時間,便可徹底將南海諸地盡數納入帝國版圖之內。
可實際上,除了甌越之地戰況推進迅速,在預定時間裏達到了效果之外,其餘的幾路大軍無一例外,都嚴重受挫,最典型的便是前主帥屠雎,遭到了當地土蠻的伏擊,身死軍百,潰退了數百裏,兩年血戰下來所占領的要塞據點,幾乎全部被奪回。任囂接管嶺南大軍之後,短時間裏也無法挺進,朝廷每每議論,都有大臣諫言退兵,讓皇帝顏麵掃地。
見眾人悄無聲息,王綰便站起起來,說道:“陛下,老臣建議,既然南征大軍僵持不進,理應暫時罷兵,撤回各地,休養生息,再徐徐圖之。”
皇帝眉頭微皺。自從他稱帝之後。跟隨了他數十年的老臣王綰好像立馬變了個人似的,天天口裏都叨念著王道和先王舊製如何。恨不得皇帝一日之間,將周王室那一套統統搬出來,以示繼承了正統。若隻是這樣也就罷了,這老家夥還整天叨念著“不出不義之兵”,作戰需出師有名;讓皇帝啼笑皆非,這春秋戰國數百年來,這大秦滅國數十年來,打的那一戰是所謂的“義戰”。戰爭,從來都是先講究利益的,道義,隻能是附屬品,甚至隻能拿來當借口和遮羞布罷了。若真把這當一回事,被滅之國可能便不會是六國,而是秦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