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雖然好大喜功,喜歡虛名。但實際上皇帝對於利益和名聲,更看中前者。能夠不加稅賦,便能夠獲得一筆豐厚的資金,雖然傳出去有礙名聲,但對於尋常黔首來說,卻是天大的好消息。
五個名額,最終以均價五萬金的代價,賣了出去。其中以隴西烏家最為出風頭,一下子買下了兩個名額。不過和烏家齊名的淩家,卻沒有出價。有人質疑,淩家在閩中的投入過大,短期之內根本拿不出這麼多的金錢敗家。
但也有人反駁,說淩家在閩中的收益巨豐,之所以如此,隻是因為淩家家主和少主都是女流之輩,跟著皇帝出巡,有礙禮製,所以才規避了這樣大出風頭的機會。
但實際上,淩家家主,清夫人的考慮卻是這樣的,皇帝不知是不是受到了陳勝的影響,動輒便想從大商巨賈的身上拔毛,淩家家底雖然豐厚,但沒必要每次都要出風頭。一來容易激怒鹹陽的那些大富大貴們,二來是,皇帝一年到頭都想著如何把手伸進這些商賈的錢袋子裏,淩家可不能真的傻乎乎地把錢袋敞開,無條件把辛苦掙來的錢流到皇帝的口袋之中。
五個名額賣出之後,皇帝巡狩的資金變得充裕無比,本來計劃要征收的稅賦,也擱置一邊。治粟內史隗林對此暗暗鬆了一口氣。他可知道朝廷的稅賦著實不輕,倘若再加賦稅,那百姓的生活必然會困苦不堪。因此當他聽到了老丞相對皇帝這種唯利是圖,不顧禮樂王法的做法大加鞭撻指則的時候,他罕見地保持了沉默。當鹹陽學宮的博士儒生上書皇帝,進諫皇帝取消這荒唐的“伴駕巡遊”名額的售出之時,隗林終於忍不住跳出來,在朝廷上發飆。指出因為嶺南和北方的戰事原因,帝國的稅賦已經讓黔首不堪重負。有商人來替黔首分擔稅賦,這是天大的好事,比所謂的禮樂法規實際有用多了。
對於隗林的反應,皇帝很滿意。但是從隗林不尋常的舉動裏看得出來,隗林和老丞相王綰,已經不是同一條陣線了。朝廷裏的官員明白,這是一個信號:老丞相王綰,很快便要麵臨第二次的下野了。這一次下野,估計再無重返政壇的機會了……
……
朝廷的變化,陳勝並不清楚。在番禺待了幾天之後,他不得不返回軍營駐地。年底時候,皇帝照慣例會給有功將領升官加爵。以陳勝在過去一年裏的政績,必然會有晉升。倘若朝廷的使者來到軍營,卻沒陳勝的身影,那可是大大的不敬。在李左車的再三催促之下,陳勝不得不提前返回。但他依舊念念不忘老鐵匠的鍛冶兵器的秘法,遲遲不肯離去,最終他讓樊蹠留下來學藝。樊蹠雖然智商看似不高,但是當鐵匠的話,卻是一流的好手。以前老鐵匠要鍛冶一把好劍,至少要一個月的時間,但有力大無窮的樊蹠在一旁幫忙之後,三四天便基本把金屬錘煉幹淨雜質。使得鑄劍的速度大大加快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