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住:若一開始你就讓對方說“是”,他就會忘掉你們爭執的事情,而樂意去做你所建議的事。
(17)讓對方明確感受到危機所在
以下是一個希望兒子考上大學的母親,為了期待改變兒子吊兒郎當的態度而與他進行的對話:
“小虎呀,高考迫在眉睫了,你非加緊用功不行!你看看你,成天隻知道彈吉他,這樣下去不行啊。唉,真不知道你心裏是怎麼想的!”
“哼,怎麼想?我覺得讀不讀大學都無所謂。那些書呆子們拚了命考上一流大學,進了大企業,結果又怎樣?像爸爸,在公司做那麼久了,還不是一遇裁員就立刻失業啦。”
“話不能那麼說呀。雖然爸爸今天是被裁員了,可是這許多年來我們家的生活水準不都是在中等之上嗎?這些你是知道的。你從小學開始就一直就讀重點學校,你想要的東西又有哪一樣沒買給你?這些都是你爸爸的功勞,全都因為他上過一流大學,進了大企業的緣故呀!你想想看要不是你爸爸,我們家會變成什麼樣子呢?根本就不可能像現在日子過得這麼舒服!”
“知道啦!可是我喜歡玩音樂,想試一試究竟自己能不能靠它闖出一番局麵來,就算不成功我也不會後悔的。”
“音樂?我知道你喜歡音樂,但這隻能當作興趣而已。要想成為音樂家是要有特殊天賦的。你確定自己有天賦嗎?就算你有天賦,還得加上長期不斷的訓練哪。而且你能玩上十年的音樂嗎?能嗎?”
“說的也是……但我還是想試試。”
“喜歡歸喜歡,放棄考大學而玩音樂,畢竟太冒險!音樂進了大學也還可以玩。隻要上了大學,你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也不至於在日後才後悔呀……”
“嗯,知道了。”
這位母親的說服相當成功。她巧妙地利用了兒子自己對於放棄大學而專玩音樂的潛在不安全感,讓他明確感受到危機所在。
(18)利用同步心理
妻子:“聽說方標先生買了房子,而且還是座小型花園別墅,總共好像有90平米。真好啊!我們的一些朋友都已經陸續有了自己的家。唉,真是讓人羨慕,什麼時候我們也能和他們一樣呢?”
丈夫:“啊,方標先生嗎?真是年輕有為啊!我們也得加快腳步才行,總不能在這裏待上一輩子嗎。可是貸款購房和息又沉重得驚人。”
妻子:“方標先生還比你小5歲呢。為什麼人家可以,你就不行呢?目前貸款購房的人比比皆是,況且我們家也還負擔得起。試試看嘛!不如這個星期我們去看看吧。現在正是促銷那種花園別墅的時機呢。買不買是另一回事,看看也不錯!”
於是星期天一到,夫婦倆就帶著孩子去參觀正在出售的房子。
妻子:“這地方真好啊!環境好、又安靜,孩子上學也近,而且房價也是我們負擔得起的。一切都那麼令人滿意,不如我們幹脆登記一戶吧!”
丈夫:“嗯,是啊!的確不錯。我們應該負擔得來。就這麼決定吧!”
這句話正中妻子的下懷。她早看準了丈夫的決心一直在動搖,而用旁敲側擊的方法讓他做出的決定,這是妻子成功的所在。
這位妻子為何能夠如願以償呢?因為她懂得去激發同步心理。
什麼是同步心理呢?同步心理就是,凡事想跟他人同步調、同節奏,也就是“追隨潮流主義”,是那種想過他人向往的生活、不願落於潮流之後的心理在作祟。正是由於這種心理的存在,那種不顧自身財力、精力、甚至是否真心願意而豁出去做的念頭,就很容易趁勢而人,支配人們的行為,促使他們盲目做出與他人相同的舉動,因而陷人生活拮據的窘境。在國內這種同步心理相當嚴重。“大家都這樣”等字眼的頻繁使用,正是這種“從眾”心理的體現。
上述例子中的妻子成功地掌握到丈夫的同步心理,進而采取相應的說服對策。她先舉出鄰居方標先生的例子,繼而運用“大家都買了房子”、“大家都借貸款購屋”等一連串話語來激發丈夫的同步心理。
通常人們在受到這類刺激後就很容易變得沒主見,掉入盲目附和的陷阱。所以推銷員或店員經常會搬出“大家都在用”或“有名的人也都用”等推銷話語,促使人們毫不猶豫地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