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姿態放低,擁有好人緣(2 / 3)

無論是身處逆境的人,還是一帆風順的人,都應當時刻記住:與人為善,把對方的位置擺得比自己高,滿足對方的要求,讓他們心滿意足,自己也會有所收益。正如在商業戰場上與人交手時,總要先給足了對方麵子,對方才會給你麵子,你的生意也才會順起來。

不要搶了別人的風頭

放低姿態做人,就不要想著搶人風頭,反而應該主動把出風頭的事情讓出來,隻有這樣才不會讓人嫉恨,才能獲得他人的善意,自己的好人緣也會因此有所增益。

眾所周知,喜歡搶風頭的人是被大眾所厭惡和唾棄的,這樣的人即所謂不識時務,小人之舉。雖然愛出風頭,從某個角度來說,是積極上進的表現,但是搶占別人的風頭,占據別人的功勞,或者說以己之心度他人之意,就不是善舉了。在別人還未把心思說出來之前,就把話說了,把事做了,一時自然會得到別人的讚賞,然而長此以往必定會遭到他人的怨恨,因為你會讓別人覺得自己像個白癡,任何事情還需要別人代說、代辦,別人自然不會喜歡你,因此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做自己分內的事。

吳喜是個文人,曾任河東太守。他在任時秉公執法,性情寬厚,廣施仁政,很受人民愛戴,大家都稱他“吳河東”。

宋明帝劉彧剛奪得天下,因為是從侄兒劉子業手上搶來的,當時得位不正,所以四方不服,一上台就忙著應付各地造反兵馬,搞得焦頭爛額。

對付叛軍,需要大量的軍事人才。對有真本事的人來說,正是個出人頭地的好機會。吳喜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毛遂自薦,而且一出馬便立下了大功。

這一次,吳喜向劉彧自薦平亂,劉彧隻給了他三百兵馬。沒想到,吳喜一進入敵人的地盤,當地百姓一聽“吳河東”來!都望風歸順。

按道理講,劉彧剛即位,就得到這樣一位有勇有謀的大將,心中應該很高興才對,其實不然。因為吳喜行事上觸犯了劉彧的大忌,不但有功不賞,反而為自己種下了殺機!

問題出在吳喜出征時曾對劉彧說,抓到叛賊,不論首從,一律就地處死。劉彧嘴上不說什麼,心中卻暗暗叫好,心想正合我意。但吳喜輕易平定了叛亂後,生擒了76個叛將,除了當場斬殺17個首惡外,其餘全給赦免了。

在吳喜看來,他完全是一片仁心——對手已經被俘,能不殺就不殺,說不定還能給劉彧多爭取一些人才。可是,吳喜能輕易對付戰場上的敵人,卻摸不清劉彧的脾氣。劉彧是中國曆史上少見的刻薄寡恩的皇帝之一——專殺對他有功、有恩的人,為人極為殘忍無情。

劉彧想的是順我者未必昌,逆我者肯定亡,你不殺,就違背了我的意誌,何況,你未經我同意就赦免戰俘,也未免太善於積取人情了,這種人還能留嗎?果然,沒多久,劉彧就找了個借口,將吳喜賜死了!

每個人都不喜歡他人的光芒蓋過自己。就像吳喜,雖然請示過劉彧怎樣對待俘虜,得到支持後,以為劉彧就萬分信任他了,和他是一邊的。雖是出於好意,放了俘虜,為劉彧爭取人心,可劉彧卻不會這樣去想,心想就你小子愛出風頭,嘴上說是為我積人心,其實還不是想自己獲得名聲,要放也得由我劉彧來放啊。

由此可見,別人的風頭是搶不得的,不要圖一時之快,要知道如此為之,危險正在向你靠近呢!

稻穗越成熟,頭垂得越低

從曆史的長河來看,不管我們擁有什麼、擁有多少、擁有多久,都隻不過是擁有極其渺小的瞬間。人譽我謙,又增一美;自誇自敗,又增一毀。無論何時何地,我們永遠都應保持一顆謙卑的心。

富蘭克林是18世紀美國最偉大的科學家,同時又是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他的一生無論是在自然科學方麵,還是在社會科學方麵,都有極高的建樹,被人稱為“美國之父”、資本主義精神最完美的代表、科學的豐碑。然而在他死後,這個“科學的豐碑”的墓碑上隻刻著:“印刷工富蘭克林。”這令人匪夷所思,但這正是他謙遜做人最好體現。

富蘭克林年輕時和現在的許多年輕人一樣,做人不懂得謙遜。相反的,他是一個才華橫溢,驕傲輕狂的人。有一天,富蘭克林去拜訪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輩。來到老前輩的家門口,年輕氣盛的他挺胸抬頭邁著大步,一進門,他的額頭“嘭”地一聲被重重地撞在門框上,額頭上立刻鼓起一個大包,疼得他一邊不住地用手揉搓,一邊看著比他的身子稍矮一點的門。出來迎接他的老前輩看到他這副樣子,笑笑說:“很痛吧!可是,這將是你今天來訪問我的最大收獲。一個人要想平安無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須時刻記住:該低頭時就低頭。”

富蘭克林牢牢記住了老前輩的諄諄教誨,他把這次拜訪得到的教導看成是一生最大的收獲,並把謙遜列為一生的生活準則之一。富蘭克林從這一準則中受益終生,後來,他功勳卓著,成為一代偉人,他在他的一次談話中說道:“這一啟發幫了我的大忙。”

越是有成就的人,態度越謙虛、越低調;相反的,隻有那些淺薄地自以為有所成就的人才會驕傲。

1860年,林肯作為美國共和黨候選人參加總統競選,他的競爭對手是大富翁道格拉斯。當時,道格拉斯租用了一輛豪華富麗的競選列車,車後安放了一門禮炮,每到一站,就鳴炮30響,加上樂隊奏樂,氣派不凡,聲勢很大。道格拉斯得意洋洋地對大家說:“我要讓林肯這個鄉下佬聞聞我的貴族氣味。”

林肯麵對這種情形,一點也不在乎,他照樣買票乘車,每到一站,就登上朋友們為他準備的耕田用的馬拉車,發表了這樣的競選演說:“有許多人寫信問我有多少財產。其實我隻有一個妻子和三個兒子,不過他們都是無價之寶。此外,我還租有一個辦公室,室內有辦公桌一張,椅子三把,牆角還有一個大書架,書架上的書值得我們每個人一讀。我自己既窮又瘦,臉也很長,又不會發福,我實在沒有什麼可以依靠的,唯一可以信賴的就是你們。”

選舉結果大出道格拉斯所料,竟然是林肯獲勝,當選為美國總統。

聰明人總是把謙虛與恰當的自我才能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並由此而走上通向成功的大道。大智若愚既可以保護自己不受猜忌和傷害,又可以為自己的事業成功創造條件,使自己一鳴驚人。

在任何情況下都要把自己當成泥土,如果老是將自己當成珍珠,就時時有被埋沒的痛苦。這也就是說,在適當的時候保持適當的低姿態,絕不是懦弱和畏縮,而是一種聰明的處世之道,是人生的大智慧、大境界。

保持低調姿態做人,在人際交往中也會處處受人歡迎,做起事來別人也願意幫忙。因為在人際交往的世界裏,人們大多喜歡聰明、謙讓而豁達的人,討厭那些妄自尊大、高看自己、小看別人的人,這些愚蠢的人最終會使自己在交往中陷入孤立無援的地步。

當然,我們提倡低調做人,並非要你做“老好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明知不對,少說為佳;明哲保身,但求無過”……相反,要求我們在原則麵前去掉怯懦的“老好人”性格,摒棄庸俗的作風,成為一名大智大勇、大慈大悲的大寫的人。提倡低調做人,也絕不意味著低沉,意味著因循守舊,而是要振奮精神,腳踏實地,幹好每一件工作。自豪而不自滿,低調而不低沉,這才是正確的態度。

骨氣不能無,傲氣不能有

做人不可沒有骨氣,但是絕對不要有傲氣。因為驕傲會使人變得無知,現實中總有些傲氣十足、自以為是的人,他們不能放低自己,總想顯擺自己高人一等,鶴立雞群,結果反而顯得自己目光短淺,猶如井底之蛙,最終往往被現實的井壁碰得焦頭爛額。

生活中,人最大的問題,就是驕矜之氣盛行。千罪百惡都產生於驕傲自大。驕橫自大的人,不肯屈就於人,不能忍讓於人。做領導的過於驕橫,就不可能正確地指揮下屬;做下屬的過於驕傲,則難以服從領導的意誌;做兒子的過於驕矜,眼裏就沒有父母,自然就不會孝順。

驕矜的對立麵是謙恭、禮讓。要忍耐驕矜之態,就必須不居功自傲,加強自我約束。要常常考慮到自己的問題和錯誤,虛心地向他人請教學習。在克服驕傲自大方麵,古人為我們做出了很好的榜樣。

據《戰國策》記載:魏文侯太子擊在路上碰到了魏文侯的老師田子方,擊下車跪拜,田子方不還禮。擊大怒說:“真不知道是尊貴者可以對人傲慢無禮,還是貧賤者可以對人驕傲?”田子方說:“當然是貧賤的人對人可以傲慢,富貴者怎敢對人驕傲無禮?國君對人傲慢會失去政權,大夫對人傲慢會失去領地。隻有貧賤者計謀不被別人使用,行為又不合於當權者的意思,不就是穿起鞋子就走嗎?到哪裏不是貧賤?難道他還會怕貧賤?會怕失去什麼嗎?”太子見了魏文侯,就把遇到田子方的事說了,魏文侯感歎道:“沒有田子方,我怎能聽到賢人的言論?”

富貴者、當權者自身本來就容易有驕傲之勢,看不起地位不如自己的人。但是作為統治者,如果不能禮賢下士,虛心受教,他就可能因為自己的驕矜之氣而失去政權,富貴者則可能因此失去自己的財勢。

咄咄逼人的處事方式並不是明智的選擇,我們不光自己要懂得適當的忍耐,也要善於接受對方提出的委曲求全的請求。對方提出忍耐的請求,表示他有力不從心之處,他需要喘息。如果你非要逼著他硬拚,由於他可能做最後的反擊,用盡全力和你拚命,那麼即使你能取勝,代價也會相當大。因此,適當的“忍耐”和接受對方的忍耐,可創造“和平”的時間和空間,而你也可以利用這段時間來引導“敵我”態勢的轉變,維持現狀或爭取時間做積極的準備,準備再次的較量。就像跳高,離架子很近時,想一下子就跳過去並不容易。後退幾步,再加大衝力,成功的希望就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