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即課程
視點
作者:陳耀方
上世紀20年代,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在金壇讀書的時候,對他影響最深,也是他最尊敬的老師有三位:韓大受、王維克、李月波。韓大受是金壇縣立初級中學首任校長。他愛民族,愛家鄉,一身正氣,充滿革命熱情,編著《列寧年譜》,並有《經學通論》《史學通論》《師範教學》等著作。退休後,鑽研醫學,為群眾切脈治病。王維克在“五四”運動期間,由於與張聞天等四位同學一起積極參加反帝反封建的宣傳活動,而被南京河海工程學校開除學籍。他學識淵博,在數學、物理、天文學等方麵有很深的造詣,是居裏夫人的學生,還是一位頗有成就的翻譯家。李月波是位很好的數學教師,是他引導和培養了華羅庚對數學的興趣。華羅庚愛國愛科學,一生自強不息,精勤不倦,與他當年這些初中老師的啟蒙、熏陶和扶持是分不開的。夏丏尊先生在談及他的老師李叔同時曾說:“李先生教圖畫、音樂,學生對圖畫、音樂看得比國文、數學等更重。這是有人格做背景的緣故。因為他教圖畫、音樂,而他所懂得的不僅是圖畫、音樂;他的詩文比國文先生的更好,他的書法比習字先生的更好,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的更好……”
韓大受、王維克、李月波、李叔同是老師,華羅庚、夏丏尊是學生。他們詮釋了一個教育真理:教師即課程。教師的素質,決定著教育實施的深度。教師作為一種特殊的課程資源,其思想風範、人格魅力、敬業精神、文化底蘊、教育藝術等個體特征都會有機地與教學內容融為一體,成為課程內容活力非凡的一個組成部分。教師對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廣度、深度及其效益,即教師是否能動地產生出比自身價值更大的教育價值,也都取決於教師這些個體特征孕育出的職業素養。立身杏壇,教師至少應該從這幾方麵開發自身這一課程資源:
一是對學科教學的摯愛。這種情感,不僅是課程實施過程中的一種催化劑,而且其本身也是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的年齡越小,依賴性越強,可塑性越大,教師這種情感的作用就越發重要。教師愛事業,就開掘了愛的源泉,汩汩暖流的滋潤就會滲透到他辛勤耕耘的花圃的每一個角落。他就會講究教書育人的藝術,在乎教育的每一個細節。他的教學就會生發起人性的召喚力量。敲擊學生心靈的,是人格的魅力,是學問的吸引,是追求的執著,是探究的樂趣。麵對學業,麵對青少年時代這一段人生曆程,學生處於情融融、意切切的奮發狀態,一旦遇到了障礙,非但不會視作困難,萎靡退縮,相反,會更加激發起向未知挺進的勇氣和樂趣,進而在不斷的挺進和超越中享受成功的快樂,建立起自我激勵、自我教育的人生發展機製。因為教師的“教”已直接訴諸學生的理智和心靈。
二是對學科內容的熟悉。教師對教材了如指掌是“用教材教”的最基本的前提。鑽研教材,一方麵要把握教材各部分的重點、難點,各個部分內容之間前後關聯的線性關係和相對獨立的非線性關係。另一方麵要把握教材與課程目標之間的對應關係。此外,教師要努力突破師範所學,與時俱進,跟上學科發展潮流。教師終身學習,是充電,更是在備課。教師對學科內容耳熟能詳、如數家珍,教學才會融會貫通、遊刃有餘,課堂才會成為情與理的磁場。學生經曆了學習,也同時享受了生活。
三是對治學策略的體悟。教師治學,首先,要追求文化底蘊的豐厚。廣積博覽,方能拓展視野,練就學術眼光,開啟人文情懷。其次,要講究學習策略。教師對學問的鑽研,雖然在內容及層次上與學生有異,但探求未知的曆程相同。教師也須對學習進程、學習方法作出自我監控、自我反饋、自我調節。教師經曆自學,得道於此,獲得了關於元認知參與認識活動的豐富的親身體悟,便積攢了教學法的資本,對學生的學習甘苦就有了體貼,對教學的設計就有了預見,對教學進展的調控就有了依據。
教師底蘊厚了,其課程地位才能確立,課程價值才能實現。
(作者單位:江蘇省金壇市金城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