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語文是“學”出來的,不是“講”出來的(1 / 2)

語文是“學”出來的,不是“講”出來的

專題

作者:李希貴

從小學到高中,我們的語文教學用了最多的時間,費了最大的精力,但是我們取得的成果卻非常令人遺憾,特別讓我們語文教師尷尬。語文學科的學習,它本身有一個規律是沒有辦法去更改的。這個規律就是:語文是學生“學”出來的,不是教師“講”出來的。我們隻有去尊重它,循著這樣的規律去探索,去努力,才能找到語文教改的新方法、新途徑。

一、語文之“學”,主要是讀書

我們認為盡管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都要培養,但是閱讀是語文學習的基礎。這裏有一個問題需要明確,就是閱讀“量”的問題。有這麼一些數據大家可以看一下:上海市要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閱讀4000萬字,9年時間學生要讀400本書,平均每人每年要讀45本書左右。但是這個規定還沒有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世界上平均每年讀書最多的是猶太民族,他們每年每人平均讀書達64本,這不僅包括學生,還包括成年人。我們國家學生加上成年人,每人每年平均不到一本。好多名家也都根據自己的閱讀經曆提出了一些想法。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光鬥先生在回答“您認為中小學階段的讀書量應為多少”時說:“如果一本書10萬字,則每人每年讀40本書,亦即400萬字。”原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說:“每天課外讀一篇千字文,應該是個基本的要求。如果能做到,則一年之內,可達到36萬字,12年則可閱讀430多萬字。所以,中小學階段閱讀500萬至1000萬字應當是合適的。”基於這樣一些認識,我們提出了“語文主題學習”的思路,提出了課堂教學的基本要求:將課堂三分之二的時間還給學生,一學期課內閱讀100萬字,一個學年課內閱讀200萬字。這個閱讀量看上去確實很大,而且我們要求是課內閱讀,但是經驗告訴我們,世界上各個國家的調查數據也告訴我們,這樣的閱讀量完全是可以通過課堂完成的。

二、在什麼年齡讀什麼書

對於不同年齡的孩子,我們要為他們選擇適合他們的不同的讀物。要說清楚這個問題,首先應該明確的是中小學生的認知能力與認知規律。我們教過的學生,在小學讀過《西遊記》《安徒生童話》《格列佛遊記》嗎?回答竟然以否定的居多。這樣一來,我們就留下了一件沒有辦法彌補的人生憾事。因為,一個人在什麼年齡讀什麼書這是規律使然,而一旦錯過了這個閱讀年齡段,閱讀的效果必然大打折扣,甚至不再去閱讀他原本想讀的書。我的一位剛過而立之年的同事告訴我,想把小的時候沒能讀過的名著現在補一下,可讀到《西遊記》,一拿書就打瞌睡,因為在成年的他看來,“滿書胡思亂想,都是些癡人說夢的故事”。我想,對一個邏輯思維健全的成年人來說,胡思亂想的不僅僅是《西遊記》,還有許多許多,而恰恰是這些胡思亂想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想象能力,並轉化為改天換地、推動曆史進步的巨大能量。當然,反過來也是同樣的道理,一些少兒不宜看的東西,也是萬不可過早拿給孩子們,即使是健康的一流的東西。曾經見到一家出版社把《紅樓夢》編繪成連環畫,孩子們讀來讀去,不知所雲。一部反映一個社會形態發展規律的東西讓兒童去讀,我不知道這是給孩子們精神食糧呢,還是浪費他們的時間?

三、實現閱讀和生活的對接——讓閱讀生活化,讓課堂生態化

“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這句話往往成為語文教師教不好語文的借口:學校就這麼狹小的生活圈子,學生沒有生活閱曆和體驗,我們怎麼能教好這樣“寬闊”的語文呢?我感覺,這句話不應當成為借口,而要理解為責任。語文教師要思考怎樣把生活的活水引到課堂裏。舉一個我非常敬佩的於永正老師的例子。有一次,他指導學生作文,題目是“記一次考試”。按說,學生生活中應該有很多這樣的體驗,但是,學生還是沒有感受。於老師怎樣上課呢?一上課他就對學生說,今天我們進行一次特殊的考試。他把卷子發下去,並要求學生認真地閱讀題目的要求,把全部題目看完之後,再開始答題,5分鍾完成。學生一看,題量非常大,有12道大題目,每一道題目裏麵又有許多小題目,哪來得及看題目,等看完時間不就到了嗎?所以他們幾乎都沒看完題目,就從第一題開始答,答了一兩道題目時間就到了。這時,很多學生才看到最後一句話:“看完12道題目隻答第1題。”結果班裏像炸開了鍋。於老師便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之後再以“記一次考試”為題作文,結果學生隻用了30多分鍾就完成了。所以隻要教師給學生創造條件,把課堂變成學生能夠產生感受和體驗的生活,學生自然就有話可說了。所以,有些教師非常會做事情,一般沒有體驗就不讓學生作文。把生活的活水引入校園、引入課堂,這是教師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