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白山小學就是我要去的那個村小。第二天一吃完午飯,我們就出發了。那是一個滿世界飄著楊花的季節,一路走,楊花仿佛鵝毛大雪,屋頂上,樹葉上,甚至河麵上,都蓋滿了。司機一邊開車一邊不停地咳嗽。經過一個多小時的顛簸,我們終於到了甘白山小學。
這是一個非常偏遠的教學點。位置臨近蘇、皖兩省的交界處,因為校舍是危房,正在重建,孩子們暫借在老鄉家上課。我們到達的時候,四到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從老鄉家陸續趕到學校,坐在一個未拆的教室裏等我們。教室裏很昏暗,孩子們坐在形態各異的板凳上,用怯生生、滿含期待的眼神望著我,那種眼神讓我的心又為之一顫。因為沒有現代化的教學設備,準備好的視頻和圖片都沒有派上用場,我用粉筆將音樂用圖形譜表示出來,讓孩子拿著從未見過的打擊樂器合著音樂一起演奏,在音樂中學習200多年前的歐洲宮廷禮儀,孩子們知道了莫紮特和貝多芬是外國著名的作曲家,創作了很多音樂作品,有些經典的段落還被化用在現在的流行歌曲中。
音樂課上了將近一個小時,孩子們從原來的拘謹中慢慢放鬆了,他們樂意單獨站起來表演了,願意說出自己對音樂的感受了,他們演奏打擊樂器已經能夠跟上音樂的節拍了。上課的時候,我注意到一個坐在角落裏的小姑娘,腳上穿著一雙拖鞋,她的凳子隻有三隻腳,上課的時候始終用自己的一隻腳用力撐著地。我知道,甘白山小學的大部分學生都是留守兒童,她沒有參加任何活動,是不願意讓別人看到她的“窘迫”吧?
課結束的時候,孩子們簇擁著我們合影,看著他們燦爛天真的笑容,我突然想到在省裏編音樂教材的時候,主編對我們說過的一句話:老師們,別忘了我們有80%的孩子在農村呢。當時我沒把這話當回事兒,現在,望著眼前的這幫孩子,我的心情一下子變得很沉重,還有多少孩子沒有上過音樂課呢?
為了孩子的音樂
語文書上有一篇課文叫《鄉下孩子》,女兒學完以後,模仿此文寫了一篇《城裏孩子》。我當時戲問女兒:“你覺得是當鄉下孩子好呢,還是當城裏孩子好?”在女兒的眼裏,城裏孩子和鄉下孩子的區別還是挺大的。
到甘白山小學送教以後,我覺得鄉下孩子和城裏孩子沒有多大區別,一樣活潑、一樣淘氣,一樣熱愛生活,但,孩子的父母有區別,所受的教育更有區別。甘白山小學之行,是我生命旅程中非常難忘的一次體驗,它讓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也讓我的心中多了一些掛念,多了一絲悲憫。當我把心中的感受告訴《江蘇教育》主編張俊平先生的時候,他說,他要策劃蘇派名師“走進鄉村”的活動,和那些偏遠鄉村的孩子來一次親密接觸。
張主編的話,讓我想起,早在1923年,美國音樂教育的領導人物卡爾·格肯斯就說過:“Music for every child,Every child for music.(音樂為了每個孩子,每個孩子為了音樂。)”這句話是美國音樂教育的基本信條,何嚐不對我們的音樂教育也有啟發?
從“探航”和《江蘇教育》結緣,我看到了教育的別樣風景。雖然,我一直沒有得到“傑出水手獎”,但我一直默默堅守著屬於自己的“探航”。從“領航”和《江蘇教育》相知,我一直追隨著探航人的腳步,從“名師課堂賞析”“蘇派名師的教學主張”,到第一次主持《江蘇教育》雜誌音樂學科的“專題”欄目,我隨著我所教的學科漸漸長大,慢慢成熟。從“遠航”和《江蘇教育》相隨,我堅信探航人的信念和力量。通過《江蘇教育》這個平台,通過“教海探航”等係列活動,教師們共同參與,共同成長,一起努力,讓同在藍天下的孩子都能享受更加優質的教育。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師範學校第二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