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錨”的遠航(1 / 2)

“錨”的遠航

觀點參考

作者:黃美華

2011年3月,常州,“教海領航”活動“名師成長故事”環節,主持人讓我從槳、帆、舵和錨等物件中選擇一個來形容我的教育人生,我選擇了錨。

做一隻沉潛的錨

對一條萬噸巨輪來說,錨是很不起眼的。巨輪航行的時候,錨靜靜地躺在不起眼的角落。它隻有在船需要停泊的時候,才顯出自己的意義——它將巨大的身軀靜靜地沉潛下去,用堅實的“爪子”牢牢抓住海底的沙石,將船穩穩地定位。錨,是確保船舶安全不可缺少的設備,它讓我懂得了認準了目標就要努力堅守的道理。

我還記得,2002年,邳州市實驗小學,我第一次參加江蘇省“教海探航”的頒獎活動。那一次,我的徒弟劉維娜老師獲得了論文比賽一等獎,應邀到現場上展示課。而我這個師傅隻得了三等獎。

我決定沉潛下來。寫論文,一直是我的弱項,它就像水桶上一塊“最短的木板”,影響著我的專業成長,我要努力讓“短板”慢慢長起來。寫不好,就必須多讀,多思,多寫。在此之後,我選擇了“主題性閱讀”的方式來進行讀書研究,以擴展自己的“內存”。一段時間圍繞一個主題,找尋相關書籍,讀精、讀透;找尋音樂作品,視聽、讀譜,讓每一個音符深深印刻在自己的腦海中;圍繞“主題”上課、反思、寫文章,將教學和研究做精致,做精彩。

2004年我成為全國模範教師,2005年成為南通市唯一的小學音樂特級教師。成功的體驗讓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選擇,同時我覺得當一名好的音樂教師還需要不斷磨礪。我主動申請上公開課,為了那些“光顧課堂的客人”,努力提升教學技藝,逼迫自己摒棄“家常課”的“散淡隨意”。我循著這樣的路,腳踏實地走向日益厚實的課堂。我覺得,一個人在“逆境”中沉潛,可能有點被迫和無奈的意味,但在“順境”中沉潛,更需要自覺和勇氣。

鑄一條堅實牢固的鏈

在船和錨之間起連接作用的是一條鐵鏈,錨鏈上的每一個環扣都要牢固、結實,才能經得起狂風和巨浪的考驗,這一個個環扣,猶如教師的德行、知識和能力。音樂是技能性很強的學科,音樂教師紮實的基本功可以讓課堂的範奏、範唱充滿美感,讓學生在10年、甚至數十年後還能記住在音樂課上學到的歌曲、聽到的樂曲。音樂是用情感撥動孩子心弦的藝術。作為一名用音樂來陶冶學生情操的教師,需要不斷修煉自己,用高尚的師德和專業的技能使這根“錨鏈”曆久彌新,用深厚的知識儲備和文化涵養使這根“錨鏈”更堅實、更牢固。

做最好的一隻“錨”

錨有各種外形,也有各種名稱,如有杆錨、馬氏錨、丹福爾錨、特種錨等。錨各具形態,但它清楚自己的作用,也明白自己的位置,它努力守住自己的一片天空,成為最好的自己。每個教師也都有自己的長處,有的以教學見長,有的以研究見長,還有的以行政管理見長。我的導師嚴清誇我“課感”很好,上課的時候“渾身充滿音樂”。的確,我喜歡上音樂課,通過自己的刻苦鑽研,精心構思,細致搭配,將一份份精美的音樂盛宴呈現給我的學生,看著他們迫不及待地進入課堂的姿態,看著他們如饑似渴地享受音樂的模樣,看著他們戀戀不舍地離開教室的背影,我的心中也充盈著滿足和愉悅。

2011年《江蘇教育》小學教學版暑期合刊推出“新生代蘇派名師的教學主張”專輯,我也榮幸地入選,提出了自己的教學主張——文化語境中的音樂教學,這是我20多年“探航”的感悟,也為我今後的音樂教學打開了思路,指明了方向,引我進入了成長的快車道。

“教海領航”,讓我多了展示的平台,多了交流的機會。“教海領航”,讓我站到更高的平台,有了更多的責任、更大的壓力。我喜歡錨沉著、不張揚的外表;喜歡錨靜靜沉潛、耐得住寂寞的毅力;喜歡錨能找準位置、咬住目標不放鬆的精神……

“錨”的遠航

2012年,“蘇派名師走進邳州”活動。這是我10年之後第二次來到邳州。從南通到邳州很遠,每天一班車,一次需要7個多小時。但接到《江蘇教育》編輯部的講學邀請,我沒有猶豫,帶著徒弟趕到了邳州。

在邳州實小,我們師徒二人順利完成了上課、講座、座談的任務,打算第二天回南通。吃晚飯的時候,邳州市教育局局長舉著酒杯來到了我的麵前,還沒有開口,這個北方漢子的眼眶就紅了,這讓我非常惶恐和無措。局長說:“我們這個地方大部分學校在偏僻的山區,我去有的學校視察,來回就需要一天的時間。學生向我這個局長提出了‘建新校舍’的要求,我們已經逐步做到了;孩子們向我提出的‘希望上一節真正的音樂課’的願望還沒有能夠實現。黃老師,你能幫助我完成對孩子們的承諾嗎?”“沒有上過音樂課”的孩子讓我的心情頓時沉重起來,也讓我們不忍拒絕,不能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