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忍有所不忍,在利於大局的情況下,忍是一種智慧,在雞毛蒜皮的小事上,忍是一種涵養,在人際交往中,忍是一種氣度。幸福的人,從來不會在毫無意義的事情上發火動怒,隻有生活中的智者,才能品味出忍的力量。
忍耐並非軟弱,它顯示著一種力量,是內心充實,無所畏懼的表現。古人說:“君子之所以取遠者,則必有所持。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忍是一種強者的心態,更是一個人的修養。在現實生活中,大凡幸福的人都善於忍耐,忍耐是為了給自己留有餘地,而有了餘地方能掌控住大局。
陸遊說:“小忍便無事,力行方有功。”它說明了忍在人生行事過程中的必要性。
忍是一種幸福的人才具有的精神品質。那些表麵上盛氣淩人、氣勢洶洶、不可一世的人,內心實際上是空虛軟弱的。忍,有時看似是自己無能,大多是因為有更高的境界和更高的追求。
在現實生活中,人或許會遇到這樣一種情況,它可能是一種平白無故的批評,也可能是一種莫名其妙的指責;它可能來自於同事和朋友們的誤解,也可能是出於某些不安好心的人的唆使和陰謀。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不明察事理,立刻進行反擊,則很容易把事情弄糟,甚至是把好事辦成壞事,而“忍”則有助於幫助我們去處理好這些問題。
清朝時,兩家鄰居因一道牆的歸屬問題發生爭執,欲打官司。其中一家請求在京當大官的親屬張廷玉幫忙。張廷玉沒有出麵幹預這件事,隻是給家人寫了一封信,力勸家人放棄爭執。信中有這樣幾句話:“千裏修書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聽從了他的話,鄰居也覺得很不好意思,兩家終於握手言和,並由你死我活的爭執變成了真心實意的謙讓。
“忍”是一種幸福智慧,即使是聰明的人,在問題無法通過積極的方式解決時,也應該采取暫時忍耐的方式處理,這可以避免時間、精力等“資源”的繼續投入。在勝利不可得,而資源消耗殆盡時,忍耐可以立即停止消耗,使自己有喘息、休整的機會。也許你會認為聰明的人不需要忍耐,因為他資源豐富而不怕消耗。理論上是這樣,但實際問題是,當弱者以飛蛾撲火之勢咬住你時,聰明人縱然得勝,也是損失不小的“慘勝”。所以,聰明的人在某些狀況下也需要忍耐。可以借忍耐的和平時期,來改變對你不利的因素。
“忍”有時候會被認為是屈服、軟弱的投降動作,但若從長遠來看,“忍”其實是低調務實、通權達變的智慧,凡是聰明的人,都懂得在恰當時機忍耐,畢竟人生存靠的是理性,而不是意氣。忍耐常有附帶條件,如果你是弱者,並且主動提出忍耐,那麼雖然可能要付出相當的代價,但卻可以換得“存在”的空間和餘地;“存在”是-切的根本,沒有“存在”,就沒有明天,沒有未來。也許這種附帶條件的忍耐對你不公平,讓你感到屈辱,但用屈辱換得存在,換得希望,顯然也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