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專家和老板試圖證明計劃對企業運作是必要的,然而大量事實證明,他們的努力不僅是徒勞的,而且還暴露出計劃中的一個重大弊病——越細越糟,結果也越令人沮喪。
當然,計劃也可以促成認識的形成與行動的發生,但事實卻往往而是反其道而行之。
越是誇誇其談,看上去就越像老板
如了批評之外,我覺得另一個促使老板把注意力放在“說”上的原因是:說的人說得越多,聽的人越覺得他有影響力、有地位、有領導風範。
有一位老板,在提及他在公司裏的威信如何如何時,自我解嘲地說:
“我覺得,我之所以能夠成為老板,就是因為我一直都在不停地說,而不讓別人有說的機會。現在,沒有人不期望我說的比以前更多。”
這位老板的調侃是有道理的。有人曾在一項群體行為學(發言與插話如何影響群體成員相互之間的看法)調查中發現,越是能夠發表機智言論的人就越是有可能成為一群人中的領導者。這就是所謂的“喋喋不休”法則。
既然無論發言質量如何,相對於那些少言寡語者,說得多的總是更容易在群體中成為領導者,更容易被旁觀者視為領導者,更容易在群體內外發揮影響力,更能左右大家的決定。那麼,誰不願意“喋喋不休”呢?
相反,如果人們默許一個人可以打斷他們的發言,留給自己更多的發言時間,那麼,這個人在該群體中肯定具有很高的地位。在企業中,這人即使不是老板,可能也具有與老板相當的地位,這一推論大概不錯!
一般說來,級別最高的人可支配的時間最長。如果時間有限,處於金字塔最底層的人就會發現他們無法插話;如果一個人的發言與他自身的地位不相符,大家就會慢慢地不理睬他(她)。
無論如何,凡是想在企業當中出人頭地、使自己更具影響力的人都知道,多說話能幫助他們達成目標,這一手段也許比行動或促使他人采取行動更加可靠。而一旦人們獲得更高的地位,他們將會說得比以前更多。而老板則可以通過隨意控製談話時間來示意自己的領導地位。
如果老板(或公司裏的大多數管理幹部)樹立威望的方式是通過談話,而非決策實施的能力高低,那麼,這家公司的前途會怎麼樣呢?
也許有人會說,簡直是多些一問嘛,這個問題不必通過大腦,連腳趾頭都會回答!
但是,就有很多老板(或差不多是老板的人)就是不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們除了說得多、說得妙之外,還會在言語中加入複雜的概念、複雜的語句結構、複雜的分析手法等等。這本來是,那些專家學者們別有用心的慣伎,不知道什麼時候,老板們也能應用自如了。
說實在的,搞學術的人慣於此道,善用複雜語言來說明一個並不複雜的主題,言詞深奧不僅可以顯得高深,有利於自身地位的提升,混點稿費也許情有可願,因為他們畢竟是可以鑽在象牙塔裏不辨麥韭的。可是,老板到底想蒙誰呢?蒙下屬也好、蒙自己也罷,最終肯定不能像本書作者一樣蒙到錢。
因為做老板的如果也像學者一樣,把本可以用簡單語句表達的概念複雜化、模糊化,將使屬下不得不犯糊塗,而屬下犯了糊塗,操作起來也將更糊塗,公司效益當然就會一塌糊塗。
尤其是進入現在這個信息爆炸時代之後,老板的語言似乎也一下子豐富起來了,嘴裏蹦出來的盡是令人莫名奇妙的新詞兒。說流水線不說流水線說“DIY”,給幹部配備了便攜式電腦,本來隻是便於他們收發電子信件及上網。然而老板卻將之稱為“向虛擬組織轉型”。前者不過讓人愣一愣神罷了,可後者卻讓不少員工誤以為組織機構及工作方式將要進行一次大的變革,結果連續幾周“辦公室將撤銷,改在家裏辦公”之類的語言到處流傳,引起大麵積的恐慌。何苦來哉?
而且連當老板的都不能不真正理解自己使用的語言的確切含義,卻以之來指導屬下工作時,屬下又怎麼可能在理解到位並準確執行呢?即便老板自己一個人理解了,而屬下卻還沒有,對工作又有什麼實際意義呢?
老板記住:當你自己說出來的話自己也無法理解時,將很難使你的話具有說服力,更別指望屬下準確落實,變成準確的利潤數字了。
也許善意地理解一下,老板們之所以喜歡運作複雜的語言諸如理念(什麼是理念,有幾人能說清楚)、戰略、企業文化之類,也可能是因為:
①公司需要發展可持續競爭力,就需要采取一些他人難於模仿的措施;
②管理體係、戰略、理論分析愈複雜,理念愈加難以模仿;
因而,做那些複雜的,因而也是難於操作的事,就可獲得可持續發展的競爭力。
很冒昧地分析一下,這些老板的邏輯也許是這樣的:
簡單就意味著不會有太大價值,因為,簡單有用的東西,必然易於操作,每個人也都會去;大家都會做的,當然也就沒有競爭力可言;沒有競爭力可言的東西,就該棄之如敝屐。所以,隻有那些因複雜而甚少應用的才是唯一值得采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