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拿別人的腳踢狗(2)(1 / 3)

“絞肉機”並非行業專利,也不是提升公司業績和市場競力的唯一手段

也許,有些執迷不悟的老板會宣稱這樣做僅僅是因為行業的屬性使然,那麼,這是真的嗎?

錯!因為同行業中,某些並未采取這種做法的公司,規模業績要比那樣“執迷不誤”的“曇花”公司大得多好得多。

比如,國際知名的高曼金融服務公司不僅是金融保險業界的業績翹楚,同時還非常重視團隊合隊。他們的做法是努力減少內部競爭。因為他們認為,隻有注重團隊合作、淡化內部競爭才致於使員工相互對立,也不會出現服務質量失控的局麵。他們沒有采取僅憑業績、訂單量或一兩次偶然的成功就將員工簡單區分為優勝者、失敗者兩個陣營,而是給予員工更多的機會(比如培訓,讓新手跟隨資深員工拜訪客戶學習談判等等),著重培養員工與企業之間的附著力。在那裏,資曆淺的員工不會淺嚐輒止迅速離開或被解雇,資深員工也不會向其他企業謀求更好的待遇。

像高曼、安利這樣的知名大企業深知,通過人為的業績對比排序引發內部競爭,作為管理方法來說並不十分可取——它會影響人們的動力,開始表現優異的人會對其他人產生蔑視。而當人們受到這種不公正評判時,也會使他們感覺苦悶,受到排擠、傷害、打擊,感到灰心喪氣、絕望,產生強烈的自卑感,甚至自暴自棄,覺得自己可能不勝任原來的工作,或不理解為何自己會低人一等。所以,他們更傾向於采取“獎勵與鼓勵並重”方法,熱衷於對每位員工進行讚揚,肯定他們的每一點進步,保持他們的衝勁,鼓勵他們不斷進取開拓,取得更大的成功。

看起來是平等競爭,但企業卻會為此付出高昂的代價

在一個片麵強調內部競爭機製的企來裏,如果公司產品存在質量問題、產品式樣老化、設計缺乏新意等影響銷售、銷售人員又無法控製的因素,勢必造成靠人氣吹大的泡沫迅速破滅,員工自然也會因腰包驟癟而作鳥獸散,不等老板明白過來,企業就瞬間倒閉了。

當然,就算老板能夠明白過來,也沒時間去做,因為那些用錢捏合起來的沙粒一般的屬下,早已風吹去散,根本不可能給他東山再起的機會。

所以,國內許多企業為什麼會曇花一現?這個問題我覺得一點也不難解釋。可如果情況正好跟上麵相反,問題重重,業績還能一直飆升,問題產品大量流入市場,後果又會怎麼樣呢?售後吃緊,投訴、索賠不斷,那老板的結局就更慘了。

那麼,在業績管理和補償體係中采取的業績對比,同時充分考慮到各種不利因素,將可控製性列為激勵機製的必要條件,不讓那些外在的不可控因素影響業績評估。比如,無論銷售的量到底有多大,即使公司存在生產方麵的諸多問題,隻要銷售業績列入前10%的人都可以獲得獎勵——也就是說,隻要你表現比同伴優異,在業績對比中勝出,就會得到相應的回報。效果是不是會好一些呢?看上去,影響是相同,條件是公平的,好象蠻有道理。

然而仔細分析一下,你就會發現,這一體係的優點恰恰又成為了它的缺點。因為,如果人們主要關心的是他們之間的相對排名,那麼他們還用得去關心企業的銷售總量嗎?隻要能使自己的排名前移,或維持自己的地位,幫助同伴提高自然是門兒都沒有的事,甚至使點陰謀搞點破壞,把排在自己前頭的拉下馬就得,這比拚命提高自己的業績往前擠可不省事兒多了?這種情況下,個人當然不會受損失,而老板可就虧大了!

所以,這種體係把屬下待遇與相對業績掛鉤,而與企業整體狀況脫節的辦法,也隻能使屬下對企業整體利益的提高漠不關心。

內部競爭的產生與危害

人們在激勵機製的引導下,拒絕幫助他人,甚至破壞他人的工作

老板認為企業的業績是屬下個人業績的算術和,而不包括合作、知識共享和互助這些乘數因子

對員工的管理就像是體育選拔賽,少數人成為勝利者,其餘都是失敗者

相互監督,既然時時被拿來與別人比較,人們當然不會注意力集中在手頭,而是關注競爭對於在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