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性塌陷”之憂
同期聲
中國經濟增速在一季度下滑至7.4%以後,市場對中國經濟放緩的擔憂大增。不過,最近中國經濟開始出現了一些積極的跡象,如5月份中國製造業PMI為50.8%,比上月上升0.4個百分點,這已是該指數連續3個月出現回升。國家統計局對此解讀稱,需求端和生產端雙雙回暖,共同推動PMI加速回升。
這些回暖跡象是否表明中國經濟的回升勢頭已經確立,顯然還有待於觀察。從係統角度來分析,中國經濟的穩定回暖必須建立在整體經濟係統向好的基礎上,但從當前經濟係統的各個組成部分來看,現在就得出經濟回暖的結論還為時尚早。
安邦研究團隊通過跟蹤研究和田野調查,也認為中國經濟的整體回暖並不確定。我們的觀察還發現,在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背景下的中國經濟,有在不同的地區出現“區域性塌陷”的可能。
一個值得注意的跡象是東北地區的經濟大幅放緩。國家發改委開始研究新的振興東北經濟中長期措施,國家發改委東北司製定的《近期支持東北地區發展的十個方麵政策舉措(草案)》目前征求意見已經完畢,有望近期出台。一位知情的東北某地發改委人士透露,促進東北振興新的措施,主要是為了解決目前東北經濟大幅放慢的問題,其中促進東北振興的重大創新工程,實現體製、機製的創新,都是重要內容。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黑龍江省經濟增速為4.1%,居全國末位;吉林、遼寧的經濟增速也分別隻有7%和7.4%,整個東北三省經濟增速為全國四大經濟板塊中最低。
在我們看來,東北經濟增速大幅放緩是一個危險的信號,這意味著東北地區很可能成為國內經濟“區域性塌陷”的一個樣本。有長期研究東北經濟的人士不無悲觀地表示,東北經濟振興很難在短期內做到,民間資本薄弱、經濟轉型慢、產業結構偏重偏舊、市場觀念落後等多種問題,在東北地區仍然比較嚴重,最終解決還是要靠市場化推動,還需要深化改革。
所謂“區域性塌陷”,是指在一定的區域內,由於區域性的產業結構問題、經濟實力問題、政府負債問題或者金融市場動蕩等多種原因,導致區域經濟增長顯著放緩、經濟活力顯著降低的現象。“區域性塌陷”與地區經濟的發達程度並不完全同步,在經濟發達地區也可能因為突發性的金融市場動蕩而導致經濟增速顯著放緩。
如果以上述標準來衡量,國內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會出現不同類型的“塌陷”狀況。一種情況是,由於債務問題惡化、金融風險大增,導致地方經濟活動在高債務壓力下放緩甚至凍結。這種情況往往出現在經濟和金融活動比較發達、債務杠杆很高的地區,如浙江的溫州、江蘇的無錫等地。第二種情況是,產業結構過老過重,如傳統重工業比重太高,經濟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難度極大,地方經濟和就業的負擔都很重。比如,東北地區和華北地區的部分老工業城市就是如此。第三種情況是,地區經濟過度依賴於少數資源型行業,如一些礦業城市、煤炭城市、石油城市等,當宏觀經濟出現周期性的變化之時,高集中度的周期性產業也集體遇到困境,往往會把地方經濟拖入泥潭。
在地區經濟出現“區域性塌陷”的背景下,我們應該更深刻地理解何為“經濟轉型”。在我們看來,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就是指過去的模式不管用了、過去的增長動力熄火了、過去的經濟刺激沒有了、過去的政策該轉向了。總之,複雜的係統問題使得區域經濟陷入困境,難以自拔。
中國經濟整體回暖的勢頭還未出現,“區域性塌陷”卻在不斷增多。經濟增速放緩的壓力不斷加大,將逼迫決策部門至少在部分政策上重走老路。
(本文由安邦智庫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