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聽說桐島要退部》:別跟我談小清新(1 / 2)

《聽說桐島要退部》:別跟我談小清新

新影評

作者:崎路

小清新是個越來越遭人嫌的詞了。

小清新是一種音樂、文學和其他藝術表現風格的模糊界定,也是一種審視人世的心態和情緒觀。最初秉承淡雅、自然、超脫、靜謐的特點,存在於英國的Indie Pop(獨立流行樂)音樂流派當中。那時,小清新風格不失為一種對六七十年代的〝重口味〞搖滾風格的對立和消解,一種對生活美好的重新發現和新鮮體驗。

然而時至今日,小清新卻更像是一種逃避現實的虛偽情緒。拜安妮寶貝、郭敬明所賜,配以對杜拉斯、村上春樹的淺嚐輒止,人們越發疲於深入,越發安於停留在一種對生活和情感的淺層認知上,癡於不疼不癢的小感動所營造的甜蜜氛圍,加之對清雅風格過度的沉醉和盲目追求,最終形成了某種惰性的虛幻審美。

很多人一開始驚詫於台灣文化被賦予的這種小清新風格,從台灣同胞“嗲嗲”的發音再到台灣青春偶像片當中的愛情迷思,我們甚至一度羨慕海峽對岸的人能有那樣輕盈的心緒。然而驚喜過後,我們會發現這種味道很容易膩,它對即時性和瞬間性的依賴很強,它經不起咀嚼,沒有深入的餘地,無法帶來持久的感慨與回味。言之無物,食之無味,這樣的風險就是矯情和做作。

相比之下,看似台灣小清新鼻祖的日本文化,向來也以靜雅恬淡的風格著稱,但最可貴的是,日本文化性格更偏向冷靜與沉著。不焦急浮躁,不輕易動情,習慣性的嚴肅與沉默帶來的是一番深不可測的意味,令觀者踏入之前尚存戒心,進入之後自然沉浸,不得不在自己的回聲裏深入思考,仔細品味。

同樣是一部外觀很清新而且屬於小清新大戶的青春題材影片,去年的日本大熱片《聽說桐島要退部》就選擇了客觀冷靜的視聽風格。然而,他同時又選擇了最躁動的青少年群體。內容和表現形式的反差,賦予了影片別樣的氣質,兼具了精妙的可看性和深邃的意境。

桐島是片中每個人談論的對象,同時在一大部分人心裏,他是一個在學生時代所有價值評判當中的都近乎完美偶像。而桐島始終沒有露麵,除了一個不仔細看找根本無法發現的模糊正麵鏡頭和背影的反打之外,桐島在整個校園裏是消失的,但實際上,他卻無處不在。桐島幾乎是一個精神支柱,這不僅僅存在於他所在的排球部,更是所有男生女生的生活中難以缺失的一部分。大器晚成的導演吉田大八用冷靜而淩厲的黑場切換,構築了一個多視角的敘事框架,呈現了發生在桐島突然宣布退出排球部後幾天內的數個單元事件。看似關係複雜,人物交錯,情節叢生,但仔細品味卻覺得四平八穩,井井有條。而且多角度呈現同一件事的方式,正好符合一場學生群戲的內在要求,即從每個人的角度觀看這些稀鬆平常的小事,在不同的人眼中,同樣一件事對自己有著不同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