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細菌分類與命名(二)(1 / 1)

二、細菌在生物分類中的地位、分類單位和命名及分類係統

(一)細菌在生物分類中的地位

長期以來,細菌在生物中的分類地位,因其結構簡單,一直被武斷地歸屬於植物界,因此,引起很多爭論。細菌為微生物中的一大類生物。1966年海克爾(Hacker)創立第三個生物界,稱原生生物界(protista)。將構造簡單的微生物界與結構複雜的動物界以及植物界區分開來。按海克爾的定義,原生生物界包括藻類、原蟲、真菌和細菌。目前許多學者公認,自然界生物可劃分為六個界:動物界、植物界、真菌界、真核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和病毒界。從20世紀中葉開始,隨著相應技術的發展,經電子顯微鏡觀察和分子生物學檢測,揭示細菌的細胞結構根本不同於藻類、原蟲及真菌三大類。前兩者屬於原核細胞型微生物(procaryotic type microbes),後者屬於真核細胞型微生物(eukaryotic type microbes)。

(一)細菌的分類單元和命名

生物分類最基本的單位是“種”(species),細菌的分類單位與普通生物相同。在高等生物(動物和植物)內,種的定義很明確:凡是能互相交配而產生有生殖能力的生物為同種生物。而原核類細菌沒有完全的有性生殖能力,無法應用上述定義。微生物種應是一群無性係的種群,它們因具有高度的表型相似性而成為一個種。有關的種集合成“屬”(genus),屬集合成“科”(family),依此類推有“目”(order),“綱”(c1ass),“門”(division),“界”(kingdom)。界、門、綱、目、科、屬、種是生物學分類中所用的主要分類等級單位。有時在兩個主要分類單位之間,可添加次級的分類單位,如亞門(subdivision)、亞綱(subclass)、亞屬(subgenus)、亞種(subspecies)、變種(variety);在種屬之間有時還加上族(tribe)。

有些分類單位用的拉丁語字尾比較固定,常被采用,如:

“目”拉丁語字尾是-ales;

“亞目”拉丁語字尾是-iilea;

“科”拉丁語字尾是-aceae;

“亞科”拉丁語字尾是-oideae;

“族”拉丁語字尾是-eae;

“亞族”拉丁語字尾是-inae。

“種”是細菌最基本的分類單位。長期以來,細菌的“種”經常引起細菌學家的討論和爭論。主要原因是對“種”的概念認識還很不一致。1987年,國際細菌分類委員會頒布,DNA同源>70%,且其△Tm值≤5℃菌群為一個“種”。另一方麵。其表型特征應與這個定義相一致。

種以下可以進一步區分出亞種、型、株等。在種內,有些菌株如果在遺傳特性上關係密切,而且在表型上存在較小的某些差異,一個種可分為兩個或兩個以上小的分類單元,稱為“亞種”。它們是細菌分類中具有正式分類地位的最低等級。亞種以下的分類單元是具有相同或相似特性的一個菌株或一組菌株,並作為一個分類類群看待。但是亞種以下的分類都不是正式的分類等級,而是細菌分類學中習慣使用的術語或推薦使用的輔助用語。

“型”是在種內再作區分的分類單位。區分手段有血清型、噬菌體型、細菌素型、生物型和毒素型等。型別的區分對流行病學調查、交叉感染及院內感染的監測均有重要意義。

細菌分類中的“群”是指具有某種相同特征的一組不同的細菌。如根據鏈球菌抗原構造可分為18個群,形成Lancefield血清分群係統。又如沙門菌屬各個菌種根據抗原不同可分為A、B、C、D、E、F、6個血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