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策劃
文/彭耀瑩
山西芮城縣素有“文物之鄉”的美譽,但或許因為太多“名聲顯赫”的古物出現在同一個地方,本文的主角廣仁王廟,在很長的時間裏渺不可聞……
1952年,國內開始了第一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工作隊在山西芮城縣發現一座龐大的宮殿,名叫“永樂宮遺址”。在宮殿內,保存著960平方米的完整元代道教壁畫。此消息一經披露,立即全國轟動。專家們蜂擁而至,人多時連周邊的村莊也住滿了外來人。
在永樂宮遺址旁,有一座古老的村寨,叫作龍泉村。當時住在這裏的是來自北京的一個專家組,他們為永樂宮而來,但是,卻在此發現了更大的秘密:一位工作人員飯後閑逛,發現村中有一座木構建築異常獨特,頗具唐代風格——我國唐代木構建築在當時少之又少。他很快把該發現向上級作了彙報,於是,一個震驚世界的建築開始重登曆史舞台……
工作人員發現的是一座寺廟,叫做廣仁王廟。它其實是我國僅存的4座唐代木建築中唯一的道教建築,建築特色也是一則孤例。如果論起年齡來,它甚至比前文所提到的佛光寺還要古老23年……
龍神:一個時代的信仰
關於這座廟宇的建立,要從幹涸的山西大地說起。
唐帝國的發展史,其實也是一部環境破壞史——為了建造長安城的宮殿,帝國的工匠幾乎毀掉了整個西北大地的森林。嚴重的水土流失讓幹旱浩劫一次次來臨,民不聊生。2007年,德國人在英國《自然》周刊上發表研究論文,認為在公元750年前後,唐王朝開始經曆一段相對幹旱的時期,在這一時間段內,不止一次出現以3年為周期的極幹旱,這個災荒其實也正是引發農民起義的主要因素。也就是說,從某種程度上講,正是水的災難摧毀了唐帝國。
山西自古幹旱少雨,在那段大地龜裂的日子裏,司雨龍王自然成了農業國裏人們最尊崇的神靈。史載,我國古代祭祀龍王的風俗最鼎盛的就是唐代,百姓們為各路龍王修築廟宇供奉香火,以期得雨。建於公元831年的廣仁王廟,正是因為殿內供奉著司雨龍王之首——青龍神廣仁王而得名。
在廣仁王廟正殿的牆上,嵌有唐碑兩塊。一碑為《廣仁王龍泉記》;另一碑為《龍泉記》。碑文大抵述說了兩個當地人求雨的故事:一是此地遭受幹旱,縣令虔心祈願向龍神求雨,龍神普降甘霖,積水彙成一條“龍泉”,瑞澤了這座村莊;另一個故事講述的是此地大旱6年,龍神托夢給當地的群牧使(掌管農業的官員)袁公,袁公率部敬奉神靈,當夜二更天大雨突至。
現代人無法考證求雨故事的真假,但龍神的確在當地百姓心中占有極高的地位。縣誌記載,每逢龍王壽辰或是需要祈雨的季節,附近的百姓就會攜帶祭祀所需的黃紙、香等物什,浩浩蕩蕩往龍王廟趕,鄉間小路一時間人聲鼎沸。焚香、燒紙、誦經、鳴炮、獻祭、叩首龍王……儀式繁瑣而複雜,但人們卻虔誠而專注,希望龍王能帶來適時的甘霖。另外,每逢正月十五,附近的村民還會來到廟前舉行龍燈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