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南禪寺法難中的“諾亞方舟”(2)(1 / 1)

大策劃

文/夏然蔚

三武滅佛:法難中的“諾亞方舟”

南禪寺之所以天下聞名,其實和曆史上著名的一次滅佛運動有關。

曆史上,中國曾經發生過3次“滅佛”事件,而每一次,五台山都首當其衝,成為最大的災難發生地。

發起滅佛運動的3個皇帝,諡號裏都有個武字,所以這三次事件又被稱為“三武滅佛”。北魏時期,魏太武帝篤信道教,下令摧毀各地佛教寺廟,五台山初遭厄運,大批寺廟被毀……直到文成帝即位後複興佛教,那些被毀的寺廟才得以重建,被驅逐的僧人們才開始回歸。魏太武帝之後,北周武帝宇文邕也推行廢佛政策,五台山又被納入“重點打擊對象”,山間寺廟全部被拆毀……

由於這兩個“武帝”的破壞,五台山直到隋朝時期才開始複興。隋文帝和隋煬帝都是佛教信徒,熱衷扶持佛教,下詔在山上的5個台頂都建立寺廟。到唐朝開國以後,唐太宗和武則天等帝王也大力倡導佛教,在這期間,五台山名僧輩出。而唐代的初期和中期,則是中國佛教的全盛時期,五台山也隨著佛教走向了一個巔峰——那時候,寺院多達360餘處,被稱為“佛的國度”。

唐帝國全國性的崇佛學佛,讓社會走向了極端——各界人士大多數信佛,甚至有的還棄官出家當了和尚。而寺廟經濟急劇增加,寺院財富幾乎占天下財富的十之七八。麵對寺院經濟和地方勢力的惡性膨脹,帝國財政逐漸吃緊。公元841年,剛剛即位的唐武宗對國家財政危機十分憤怒,他很快作出決定:全國滅佛。

於是,這場被稱為“會昌法難”的史上最大滅佛行動開始了。會昌二年(公遠842年)唐武宗開始沒收寺院財產;會昌三年,唐武宗下“殺沙門令”——僅僅是因為謠傳有奸細假扮僧人藏在京師,京兆府在長安城中就打死裹頭僧300餘人;會昌四年,皇帝下詔,全國盡拆大型寺院、佛堂,勒令僧尼還俗;會昌五年,皇帝勒令,中國東西二都留寺兩所,每寺留僧30人,天下各節度使治所留寺一所,留僧5~30人不等,其他寺廟全部拆毀,僧尼全部還俗……

此次滅佛的成果是:唐王室收繳了良田數千萬頃,強迫還俗的僧尼26萬人,拆寺4600座……中國佛教遭到誕生以來最嚴重的一次打擊。法難中,五台山的眾多寺廟被夷為平地。

然而,因為地處偏僻,南禪寺成為了唯一幸存的寺廟。當時,360多座寺廟的近萬僧尼被迫離開,許多人實際上已是無家可歸。此時,南禪寺廣施善德,不僅開粥鋪,還接納流浪者,救助了許多無家可歸的同道之人。

武宗在位的6年裏,南禪寺一直扮演著“諾亞方舟”般的佛教徒庇護者角色。武宗去世後,繼位者又恢複佛教,眾多僧人開始走出南禪寺,許多人跪在寺廟前痛哭,感謝這座寺廟留住了五台山佛教最後的香火……

“南禪劫”:被盜的佛經與佛像

公元859年之後,大唐帝國開始日薄西山。曾經為佛教作出偉大貢獻的南禪寺,也在這個時間段開始重新走向寧靜。在隨後的幾百年裏,佛家的曆史故事裏幾乎沒有出現過南禪寺的名字。不過,或許正是這種默默無聞,才讓南禪寺遠離了接下來的兵戎戰亂、山洪地震等等天災人禍。甚至可以說,正是因為默默無聞,才讓南禪寺成為了東亞地區現存的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

現今的南禪寺,可謂滿寺是寶。比如寺中珍藏著的各種佛經,是現代人能夠觸摸到的古代佛教文化的寶貴遺產。而大殿裏的唐代塑像,更是彌足珍貴,從年齡上來說,除了甘肅的莫高窟,它們應該內地現存最早的佛教塑像。

遺憾的是,那些曆經千年風霜仍然幸存的塑像,卻在21世紀即將到來的時候毀於一場人禍——據《中國文物報》報道:1999年11月24日晚7點左右,3名歹徒闖進南禪寺,將保管人員打傷捆綁,割斷電話線,砸開佛壇的鋼網門鎖……大殿裏的唐代佛像被當胸挖開,腹內寶物被偷走。文殊菩薩的後背也被掏開,其餘幾尊塑像同樣受到破壞。而寺中特有的兩尊“似宮娃”供養菩薩,也被鋸斷劫走,寶貴的“獅童”塑像也被從腳跟處掰斷後劫走。

這場案件被稱為“南禪劫”。警方分析:極有可能是文物販子有組織有預謀的搶劫,成功後迅速走私出境,因為一般人不會知道這個山間小寺的價值,更不會知道佛像的胸腹中藏有佛經寶物……如今,大殿的門口裝上了鐵欄杆,遊人隻能隔著欄杆遠望,被盜的文物仍杳無音信,令人不由得扼腕歎息。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