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南禪寺法難中的“諾亞方舟”(1)(1 / 1)

大策劃

文/夏然蔚

南禪寺在五台山寺廟群裏並不突出,但在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眼中卻是人間至寶。

南禪寺是我國僅存的唐代木建築之一,也是亞洲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在那場血流成河的“會昌法難”裏,南禪寺甚至被稱為僧侶的“諾亞方舟”,保留下五台山佛教最後的香火……

中國山西的五台山,有著“佛國人間”的美譽。毫不誇張地說,在這裏,隻要是有人的地方,就有寺院。如果向這裏的人問起五台山究竟有多少佛?恐怕沒有多少人能說清楚。但是,如果要問五台山最具價值的寺廟建築是那座?所有人肯定會告訴你一個共同的答案:南禪寺。

位於五台山下小銀河邊的南禪寺,環境幽雅,四周渠水環繞。在這偏僻寧靜的環境中,南禪寺存在了1200多年。對於外界來說,南禪寺是一座少與紅塵接觸的神秘寺廟;而對於南禪寺的僧人而言,正是因為“隱世”這個關鍵詞,寺廟才能在千年曆史進程中得以幸存。所以,時至今日,僧人們保持的傳統仍然是:視“花花世界”為無物,一本經書就能“低頭觀自在”。

五台山中南禪寺:原本名不見經傳

說到南禪寺,必須先從五台山說起。

五台山位於山西省東北部,因為“五峰環繞,峰頂如台”而得名。史料記載:當佛教剛剛傳入中國,就有僧侶在山間建寺傳教。經過千年的曆史沉澱,五台山的山間布滿了曆朝曆代建立的各種寺廟,佛教的故事更是在這裏廣為流傳。

其中最著名的故事,叫做“漢明帝夢佛”。公元65年,漢明帝劉莊夢見一個金人向西飛去……於是,派出大臣,去西天拜求佛法,請來高僧攝摩騰、竺法蘭,在洛陽建起白馬寺。3年後的公元67年,兩位大師從洛陽來到了五台山,認為這裏和釋迦牟尼修行的靈鷲山非常相似,於是奏請漢明帝在這裏興建寺廟……從此,五台山天下聞名。

這之後,中國佛教各宗派都在五台山活動,形形色色的佛教寺廟更是星羅棋布。在五台山,一切都和“佛”有關聯,就如同一部縮編的中國佛教史。

五台山牧坡很多,飼草豐盛,水源充足。每年盛夏,附近幾省的農民都會趕著騾馬牛羊來這裏避暑。據說,牛馬在五台山放牧半月,能增膘一指,弱畜病畜還可得到調養和醫治,稱為“寄坡”。牧人們一邊放牧,一邊還將自己帶來的特產進行交易,從而形成了著名的“騾馬大會”。在大會期間,四方僧人、香客、遊人都會專程趕來參加,此時的五台山,就如同一場盛大的“嘉年華”派對。

南禪寺初建的時候,正是騾馬大會最熱鬧的唐德宗時期。事實上,由於地處偏僻,南禪寺在很長的時間內一直有些名不見經傳。不過,南來北往的人們,凡是到過南禪寺,都會感慨這座古刹的小巧玲瓏——典型的唐代建築風格,寺廟雖小,但卻“五髒俱全”,殿內佛壇上,供奉有佛、菩薩、弟子、童子、天王等唐代彩塑17尊,全都容貌豐潤,麵目傳情,神態逼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