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南極極地攝影:864,000秒(1)(1 / 1)

行攝記

文/鄭良發

出發時間:考慮到溫度等因素,去南極的時間一般選在南極的夏季(11月-2月)。

參考路線:烏斯懷亞-畢哥水道、德克雷海峽、南設得蘭群島、利馬水道-白恩利安島、彼得文島、天堂灣、丹柯島-洛克羅伊港-奇幻島

拍攝內容:風光主要有極夜、冰川、火山等;動物主要有鯨魚、企鵝、海豹、岬海燕、信天翁、籃眼鸕鶿等。

攝影器材:可根據個人喜好自行決定。我此次攜帶的是佳能5DMARKII相機,以及佳能17-40mm/F4L,100-400mm/F4-5.6L鏡頭。

其他:為避免南極生態受到汙染,衣服、鞋帽等將由郵輪公司統一提供並進行消毒。無需準備特別裝備。

在我的攝影生涯中,2012年歲末的那次南極之旅,注定會成為我一生中最驚豔的回憶。當時,我們坐船從“世界最南端的城市”烏斯懷亞出發,經過畢哥水道、德克雷海峽、利馬水道,最終抵達了被冰雪覆蓋的“第七大陸”:南極。

借助衝鋒橡皮艇,我和隊友們登上了白恩利安島、彼得文島、天堂灣、洛克羅伊港,在千變萬化的氣候中,我們不僅拍下了藍色的巨型浮冰、斑斕的極夜風光,還近距離地拍攝了各種企鵝、海豹、岬海燕、信天翁、賊鷗……

10天,864,000秒。我所有的震撼和興奮,通通都精確到了以“秒”來計算,而南極的美,除了親身經曆,我依然無法言說。

最遺憾:在“死亡海峽”與鯨魚擦肩而過

經過幾個月沒日沒夜的準備功課,12月,夢寐以求的極地之旅終於開啟。我們在廣州集合,經過30多個小時的長途飛行,抵達了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緊接著,我們又乘坐內陸民航,馬不停蹄地飛往阿根廷最南端的海港小城烏斯懷亞。烏斯懷亞一直有著“世界盡頭”之稱,是全世界距離南極最近的大陸港口,通常情況下要去往南極,必須在這裏登船。

這一次,我們的運氣比較好,沒有遇上壞天氣,所以到達烏斯懷亞後的第二天,我們便得以按計劃,乘坐郵輪公司的“海鑽石號”,一路向南極飛奔而去。雖然在真正抵達南極之前,我們的郵輪還必須穿過畢哥水道和800多公裏長的德克雷海峽,但隊友們仍然按捺不住內心的興奮,每個人都舉著“長槍短炮”,船頭船尾到處跑,四處拍照。

有趣的是,南極仿佛故意跟我們開了個玩笑,在展現美景之前先給我們來了一次下馬威——當郵輪通過平靜的畢哥水道之後,所有的手機立即失去訊號,開始徹底與世隔絕。這之後,在穿越“死亡海峽”德克雷海峽時,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大風掀起高達一二十米的海浪,讓我們吃盡了苦頭。

巨浪滔天,郵輪就像失韁的野馬,上下左右搖擺不定,人根本無法在船上自由行動,很多隊友被顛得暈頭轉向,不得不向船上的醫生索要暈浪藥。當然,這兩天的穿越也不完全都是痛苦,德克雷海峽也帶來了岬海燕、信天翁、賊鷗、雪鴿、籃眼鸕鶿等各式各樣的海鳥。它們時常在郵輪間穿梭覓食,正好給大家提供了拍攝機會。

和我們的狼狽相比,郵輪上來自世界各地的船員們則從容得多,那都是一些具有豐富經驗的極地探險專家,比如郵輪總指揮、探險隊隊長大衛-伍德,他主要負責我們每次的登陸考察和講解,實際上,他已經有整整9年的南北極研究經驗……

隨著時間的推移,海麵上的冰塊越來越多,寒風刺骨,溫度也降至冰點,這一切都在表明我們離南極已經愈來愈近……這一天,當我舉著相機抓拍一隻飛翔的岬海燕時,突然從甲板的另一邊傳來隊友的驚呼聲:“快看快看!”

人群立即騷動起來,遠處的海麵上,一個黑色物體正在迅速移動,它一會兒露出水麵,一會兒又消失不見。最後,同船的專家用高倍望遠鏡觀察後告訴我們,那應該是明克鯨。和座頭鯨一樣,它也是這片海域的常客,遺憾的是,我卻沒能眼明手快地將它拍下來。而此時的天氣也開始變得時陰時晴,偶爾東麵還是晴天,西麵卻早已烏雲密布,讓我對接下來的拍攝擔憂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