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1年,劉備草草完成稱帝、封臣等活動之後,不顧手中大臣們的勸阻,倉促下令東征。在部署上,劉備以白帝城(四川奉節縣東白帝山上)作為本陣,以江州(重慶市嘉陵江北岸)作為後援基地(由趙雲負責),沿著長江三峽推進,前軍大約有四五萬人。
由於戰爭不宜拖的太久,劉備不斷派人找吳軍主力出來決戰,吳軍守將陸遜概不理睬,仍然堅壁固守。劉備無奈,加之天氣悶熱,便命令軍隊從巫峽建營直至夷陵界首,蜀漢軍由於戰線過長和沿途布防,前線軍隊大約隻有不到4萬,加上劉備連營數百裏,更是分散了兵力。閏六月,陸遜用火攻展開了吳軍的第一次反攻,以密集兵力消滅了蜀漢的軍鋒,斬殺漢軍先鋒張南。
不久,吳將朱然、韓當等和防守夷道的吳軍孫桓部相配合,對漢軍進行兩麵夾擊。朱然先切斷漢軍的退路,劉備慌忙而逃,結果被潘璋在涿鄉(夷陵以西)痛殺一陣,遭到重大損失,史稱“涿鄉殲滅戰”。劉備經此一役,已經完全喪失了鬥誌,倉皇中率領殘餘部隊向江北的黃權部靠近,並且在馬鞍山(湖北宜昌西北)據守,試圖抵擋吳軍反攻。但吳軍諸將的英勇衝鋒使漢軍頃刻間土崩瓦解,潰散而逃,劉備隻得退縮到秭歸,準備收拾殘部。
然而吳將陸遜根本不給劉備任何撤退的機會,乘勝追擊,主力直指秭歸,吳軍孫桓部則插入夔道(三峽夔巫角南岸一帶),切斷了漢軍的歸路。吳軍繼續他們狂風驟雨般的攻勢,一直“送”劉備到白帝城下。此時,趙雲率部入援白帝城,陸遜也擔心曹魏南下,所以下令撤軍,夷陵之戰結束。
經過夷陵之戰,荊州的歸屬問題最後得到解決,吳國占據荊州,蜀漢保有西川,兩國形成了一種均勢。而同時兩國聯盟又和大國曹魏保持了一種相對的均勢,所以曹魏幾十年間一直采取守勢,不敢貿然興兵,戰後三方的版圖也是基本穩定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