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盛蘭:拾荒之手寫人間大愛
百葉人生
作者:劉新國
92歲的劉盛蘭,山東省煙台招遠市蠶莊鎮柳杭村的一名孤寡老人,感動了中國。頒獎儀式不在頒獎現場,而在老人的床頭。這是《感動中國》的獎杯12年來首次“走出”頒獎廳,因為這位走了一輩子的老人,再也走不動了,甚至連下床都做不到。
18年,10餘萬元捐款,劉盛蘭靠撿破爛成全了100餘名寒門學子的明天。那些日子,充滿艱辛,更有無盡的歡樂。
幸福苦旅
在《感動中國》2013年度人物頒獎盛典舉辦之前,筆者趕赴招遠,再次見到了劉盛蘭。他表情恬靜,一如往昔。隻要談起資助過的學生,他的笑容就不曾消失。劉盛蘭無疑是幸福的。這份幸福,源自他十幾年積攢與奉獻後尋求到的一份安寧,源自他盡己所能讓那些孩子遠離輟學窘境的一種滿足。
生於1922年的劉盛蘭,9歲那年父親去世。在饑寒交迫中勉強上了四年半學堂後,17歲的劉盛蘭不得不輟學,遠赴天津當學徒工。沒能好好讀書成了他一生的遺憾。
1996年,已經74歲的劉盛蘭在招遠一家企業當門衛。那年的5月1日,劉盛蘭在一張廢舊報紙上看到一則消息:鄒城市王村鄉東洪洋村13歲的中學生呂亞洲,因家境突生變故,家中隻剩下他和60歲的奶奶以及癱瘓在床的85歲的曾祖母,麵臨輟學。
那一晚,劉盛蘭一夜沒合眼。兒時的經曆浮現在眼前,輟學的痛苦陣陣襲來,這一切,都讓他無法平靜。第二天,劉盛蘭跑到郵局,給呂亞洲寄去了一封信,鼓勵他安心上學,並寄去了50元錢。對於一個月收入僅300元的七旬門衛來說,這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許多人都以為這是劉盛蘭的一時衝動,因為此時的他正在為生計發愁——答應給劉盛蘭安排工作的老總突然去世,劉盛蘭無兒無女,如何養老是一個大問題。然而,誰也沒有想到,老人從此開始了他漫長而又令人感慨的捐助善舉。
十元、二十元、三十元……劉盛蘭盡著自己最大的努力,隻要看到報紙上報道有孩子上不起學,都會給他們捐錢。每月300元的工資勉強糊口,那麼,捐助的錢從哪裏來?他想到了拾荒!
棲身在招遠縣城一個七八平方米的平房裏,劉盛蘭每天在翻找垃圾箱的同時,還留意著舊報紙上那些需要資助孩子的信息。就這樣,一晃八年過去了。劉盛蘭吃的是垃圾箱裏撿來的東西,穿的是20多年前的衣物,硬是把從牙縫裏擠出來的2萬元錢,一點點寄往了大江南北,前後資助了50多個孩子。
日子一天天過去,孑然一身的劉盛蘭偶爾空閑下來的時候,最高興的事就是一遍遍地讀受資助學生的來信。喬遠華在信中寫道:“劉爺爺,我已經申請了助學貸款,請爺爺不要再寄錢了,感謝劉爺爺一顆充滿愛的心,希望爺爺保重身體。”喬剛在來信中寫道:“爺爺,我在班裏學習排名前三,我會更加努力,爭取獲得‘三好’。”
保存下來的幾百封寶貴信件,是孩子們和他交流的唯一記載,記載了他對孩子們的愛,記載了孩子們對他的敬仰,記載著他的幸福。
“當代武訓”
走進劉盛蘭曾住過的地方,院子裏依然存放著老人撿來的酒瓶。屋子裏曾掛有一個顯眼的牌匾:“當代武訓”。早在150年前,山東省冠縣20歲的武七開始行乞興學,到50歲興辦義塾三所,後來被清廷封為“義學正”,光緒帝賜給黃馬褂和“樂善好施”匾額,欽賜其名為“武訓”,並準予建立牌坊。在很多人心中,劉盛蘭就是“當代武訓”。
十幾年來,劉盛蘭自己過著如同乞丐一樣的生活——6點多起床,早飯後出門挨個翻找垃圾箱,中午的時候回來,熱一下鍋裏的剩菜,下午繼續出去撿破爛。如果遇上五天一次的集市,他會在下午撿一些白菜葉、爛土豆當自己五天的糧食,直至下一個集市到來……劉盛蘭說,從給學生捐錢開始,就幾乎沒嚐過肉味。老人每年最大的開銷是花180元訂閱報紙。在他的窗台上,放著一摞疊成細長條的剪報,裏麵全是求助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