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寶”書記的思與行
身邊黨員
作者:張磊
“好幹部要有‘四寶’:一是團隊意識;二是實幹精神;三是為民情懷;四是廉潔做事。”這是“沈陽市勤廉兼優模範”、柳河溝鎮滕甲河村黨支部書記王陽碩常說的一句話。4年來,他的這句話不僅說在嘴上,更踐行在行動中,滕甲河村從積貧積弱到富庶幸福的巨變就是最有力的印證。
“人心齊不齊,關鍵在支部;
班子強不強,關鍵在班長”
2009年8月5日,王陽碩走馬上任了。麵對村裏連電費都交不起的狀況,他反複琢磨,找到了滕甲河村“窮病”的病根:一是以“班長”為首的班子成員思想不夠解放;二是主要領導勤政廉政做得不夠,群眾不信任;三是黨員幹部缺乏創新意識和善幹能力。從病根入手,他帶領班子成員白天考察村情,晚上係統學習上級精神、涉農方針政策和先進地區的發展實例。同時,他堅持發揚民主:“團結一致不是非要一團和氣,村裏事務,大家有意見和建議一定要說出來,共同決策,誰也不能看誰的笑話。”這是他在各種會議上提出的最基本原則。在他的倡導下,大家暢所欲言,集思廣益,“兩委”班子成員、全體黨員、村民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政令暢通,人心思進,形成了戰勝一切困難的強大力量。
“幹,要敢幹、會幹,
不能盲幹、蠻幹”
為壯大集體經濟,上任第三周,王陽碩便帶領班子成員徒步對全村的耕地、林地、荒地、沙地、坑泡、街道等進行實地考察。經過科學論證,滕甲河村打響一場開墾荒地、平整沙地沙崗、林權轉製、植樹造林的大會戰。經過一個半月的艱苦奮戰,開墾荒地2000多畝,造田1800多畝,林權轉製5000多畝,造林1800多畝。
為調整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王陽碩帶領班子成員和部分黨員村民到外地學習考察,經過集體論證,提出滕甲河村農業結構調整規劃。如今,產業發展成果顯著:飼養業由分散飼養發展到規模化、標準化生產,人均年增收1.2萬元;種植業通過規範運行土地流轉,從種到收全部實現機械化;設施農業由散棚發展到現在的3800畝大棚,瓜菜遠銷北京、上海、廣東、海南等地;4年來,更新和新造林地7300畝,現有林地1.2萬畝,成為村民的“綠色銀行”。2013年,滕甲河村的農民人均收入達2.5萬元。
“百姓的事,就是咱的事;
為民辦事,是咱的良心”
“隻要真正為民辦事,群眾必定真心擁護,沒有辦不成的事。”王陽碩時刻把群眾冷暖掛在心上,在集體經濟逐漸發展壯大的同時,更加注重改善村容村貌、道路交通、生態環境,加強基礎便民服務設施建設,傾力為民排憂解難。幾年來,王陽碩帶領大家累計修砂石路17條,共計21.5公裏;沿街路種植風景樹1.2萬株;安裝路燈64盞;建成2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廣場;為村民辦理房證、合作醫療報銷、低保戶審批等事項895件;爭取民政補助資金30多萬元;為貧困戶建房22間,修房18間;為特困戶解決扶貧資金20多萬元;扶助全村84%的貧困戶徹底脫貧……
“做官更體現做人,
讓群眾戳脊梁骨的事兒不能幹”
幾年來,王陽碩始終堅持“要做官先做人”這一準則。他參選村幹部時從未拉過一張票。有人問他:“你一張選票也不拉,選不上咋辦?”王陽碩回答:“選票就是百姓的信任。老百姓選我,我能幹;不選我,我想幹也幹不了。”為了增加工作的透明度,王陽碩帶領村幹部專門成立了財產評估小組、財務監督小組和低保評估小組,每半年更換一次人員,使村上每一筆支出和重大事項決策都做到了公開透明。
2010年村裏修砂石路,工程量較大,很多包工頭都垂涎三尺,紛紛想方設法“公關”。一個包工頭拿出5萬元硬塞給王陽碩,被他嚴詞拒絕,將送錢者推出門外;有權的人登門拜訪,希望將工程包給某某人,王陽碩真心誠意跟他談,最後連說情人都被他說服了;黑惡勢力來了,他大義凜然,絲毫不懼,硬是頂了回去。在王陽碩心中,“百姓利益大於天,百姓信任勝於一切”。的確,王陽碩贏得了百姓的信任,這不是喊出來的,而是王陽碩以自己的廉政德行實實在在幹出來的。
□本欄編輯/李勝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