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改革開放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1 / 2)

改革開放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民情手記

作者:朱衛東

【教學重點】一、充分理解和認識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必由之路,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二、充分理解和認識確保改革沿著有利於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方向前進,是我們黨領導和推進改革必須解決的重大課題。三、充分理解和認識堅持改革正確方向,最核心的是始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我國改革開放35年來,最主要的成果是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麵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對全麵深化改革作出周密部署,其落實之時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更加完善之時,必將對我們黨、國家和中華民族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萌生於、形成於改革開放,也必將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於改革開放。我國的改革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不斷前進的改革,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今後,全麵深化改革也必須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不動搖。

一、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是我們黨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當代中國的鮮明特色,是我們黨在新時期建設社會主義的鮮明旗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來,我們黨以巨大的政治勇氣,銳意推進經濟體製、政治體製、文化體製、社會體製、生態文明體製和黨的建設製度改革,不斷擴大開放,決心之大、變革之深、影響之廣前所未有,舉世矚目。

35年的改革開放實踐,極大地激發了全黨全國人民的改革意識和堅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積極性,為全麵深化改革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礎。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這場中國曆史上從未有過的大改革、大開放,改變了中國人民的麵貌,改變了社會主義中國的麵貌,也改變了中國共產黨的麵貌,極大地調動了億萬人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積極性,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意識在億萬人民心中深深紮下了根。

35年的改革開放實踐,創造了巨大的物質成就,為在全麵深化改革條件下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3645億元人民幣增長到2012年的51.9萬億元人民幣,年均增長9.8%,從世界第十位提高到第二位。我們依靠自己的力量穩定解決了13億多人口的吃飯問題。改革開放35年,是我國經濟持續發展、民主不斷健全、文化日益繁榮、社會保持穩定的時期,也是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增長最快、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事實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必由之路,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

中國能有今天這樣的大好局麵,中國人民的麵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麵貌、中國共產黨的麵貌能發生如此深刻的變化,中國能在國際社會越來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靠的就是堅持不懈推進改革開放。麵向未來,我們要解決發展進程中出現的各種難題,化解來自各方麵的風險和挑戰,更好地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優勢,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除了深化改革開放,別無他途。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重點研究全麵深化改革問題並作出重要決定,順應了廣大黨員、幹部、群眾的願望,抓住了社會最關心的問題,這是以習近平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定不移高舉改革開放大旗的重要宣示和重要體現。

二、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始終確保改革正確方向。方向問題至關重要。堅持什麼樣的改革方向,決定著改革的性質和最終成敗。全麵深化改革,涉及經濟體製、政治體製、文化體製、社會體製、生態文明體製和黨的建設製度改革,其廣泛性、深刻性前所未有。隨著我國發展麵臨的國際國內環境發生了深刻複雜的變化,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各種矛盾相互交織,各種訴求相互碰撞,各種力量競相發聲,開出各式各樣的“改革藥方”,推進改革的敏感程度、複雜程度前所未有。在這種情況下,如何確保改革沿著有利於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方向前進,是我們黨領導和推進改革必須解決的重大課題。回顧35年來的改革曆程,改革之所以能夠順利推進並取得曆史性成就,根本原因在於我們黨始終堅持正確的改革方向和改革立場,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排除各種幹擾,確保改革不變質、不走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