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扶記

民情手記

作者:熊上斐

從2012年開始,石城縣珠坑鄉良溪村與我們單位結成了幫扶聯係點,作為幫扶工作組的成員之一,我也和良溪村結下了不解之緣。被派駐到良溪村開展幫扶工作後,我和村“兩委”班子成員一起,在強化村黨員隊伍建設、謀求完善新型產業,推動村民幸福指數提升等方麵,進行了有益嚐試,取得了一定成效。

強化黨員隊伍建設

初到良溪村,我發現村幹部的工作積極性都不高。村部建於上世紀70年代,不僅陳舊破爛,功能也缺失嚴重。“既無會議室,也無像樣的辦公桌椅,連廁所都沒有,每次開會都要借用群眾家的廁所,開完會,還要餓著肚子走幾十分鍾趕回家吃飯”。從村幹部的抱怨中不難看出,村幹部來村部“上班”的積極性不高。

查找到問題根源後,去年年初,我和鄉、村幹部積極向上級爭取資金,共籌集10多萬元投入到良溪村村部擴建和裝修中,不僅對室內和外立牆麵進行了裝修,還添加了廚房、洗手間、會議室、宿舍,購買了桌椅、床、鍋碗瓢盆等用品,使村部有了“家”的味道。

“家”的回歸,增強了村幹部的服務意識,群眾來了,村幹部端茶倒水,笑臉相迎,謀發展,說變化。為了形成良好的工作製度,我們還趁熱打鐵,在鄉黨委的支持下,召集黨員幹部共同製定完善了作息時間、村幹部坐班製、村幹部走訪回饋製、群眾滿意度年終考評製等。製度的完善,進一步改變了村幹部的工作作風,贏得了群眾的支持。“現在下到村組,不僅事好辦了,而且群眾有什麼大事小情也願意找我們講了。今年年初還有3名35歲以下的農民群眾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其中有一名還是大學畢業生呢!這是我們村曆史性的突破。”該村組織委員陳新發說道。在2013年度全鄉黨支部民主評議中,良溪村從原來的“一般”上升了兩級,得到“好”的評定。

因地製宜發展新型產業

以前,良溪村主要以煙葉和白蓮等勞動強度大的產業為主,後來,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這兩項產業日漸式微,尋找致富新增長點成為良溪村村民奔小康要走的“必經之路”。

經過多次調研,我們發現良溪村的山地非常適合種植油茶樹,用油茶樹榨出的油屬於純天然的綠色食品,很受市場歡迎,並且縣裏也在加大對油茶樹種植的扶持力度,還專門成立了“油茶專業合作社”,種植技術成熟,產品遠銷福建、廣東等地,供不應求。

因地製宜扶持壯大油茶樹種植,使其成為村民新的創收增長點,是我們幫扶工作組和村幹部達成的共識。去年3月下旬,我們邀請到了縣林業局油茶樹種植方麵的專家到該村為村民開設了油茶樹種植技術、市場前景、合作模式等方麵的課程。對技術的掌握和對市場前景的了解,使村民逐漸對發展油茶樹種植充滿信心。

為加快油茶產業的發展,我們決定以點帶麵推進產業,選定該村致富能手、種植大戶陳小波作為重點扶持對象,並為其提供資金、技術幫扶,使其油茶樹種植麵積從200畝發展到1000餘畝。在陳小波的帶動下,村民不再觀望,紛紛搞起了油茶樹種植,預計這項產業可為村民每年人均增加300元左右的收入。

群眾幸福指數節節高

良溪村的變化,可謂日新月異,村民幸福指數也在節節攀升。為了把幸福寫進更多人的心裏,我們幫扶工作組投入1萬多元在村部創辦了一個融老年人活動、村民文體活動為一體的休閑中心,邀請專業老師下村指導村民文體活動,並引導文體愛好者組成文體興趣小組,定期開展文體競賽,極大地豐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也杜絕了賭博和迷信等不文明現象的發生。

在幫扶工作中,我們還通過實施“關愛工程”和“助力工程”對困難群眾進行集中走訪慰問,使他們切實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

(作者係江西省石城縣城市管理局黨總支副書記)

□本欄編輯/張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