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成講群眾語言的好作風
說長道短
作者:陳諫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誌在不同場合發表了多次重要講話,他用大白話、大實話和形象比喻等將一些重大的政治問題、道路問題、製度問題、作風問題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幹部群眾願意聽,而且聽得懂、記得住,收到了入耳、入腦、入心的效果。
就拿習近平同誌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第一批總結暨第二批部署會議上的講話來說,可以說接地氣的群眾語言迭出:“擰緊螺絲、上緊發條”,“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的精神之‘鈣’”,“不能搞一刀切、一鍋煮”……這些話既樸實無華又生動活潑,遠比那些經過“打磨”的官話更具感染力和穿透力,讓人耳目一新,信心倍增。
習近平同誌之所以善於運用群眾語言,與他個人的成長經曆緊密相關。在陝北農村當知青的6年半時間裏,老百姓說他“酷愛學習,白天幹一天活兒,深夜還要在煤油燈下讀書,讀那些磚頭一樣厚的書。”在河北正定的3年,他“天天和同誌們在一起,一起聊,一起想,一起幹,對鄉親們的喜怒哀樂都有直接的了解和感受。”勤奮讀書,“從前人留下的思想寶庫中汲取治國理政的珍貴滋養”,加之長時間在基層和群眾摸爬滾打,學會並掌握群眾語言的思想精華是很自然的事情。
群眾語言的特點是大眾化、口語化,簡潔明快,通俗易懂,具有很強的親和力、說服力和感染力。我們要站在轉變對群眾思想感情和提高能力水平的高度養成講群眾語言的好作風。首先,要提高認識,端正態度。講群眾語言是增進幹群感情、密切聯係群眾的內在要求。“話不投機半句多”,說起話來人家反感,那你就達不到協商說服的目的。其次,要深入群眾學習群眾語言。隻有深入群眾,和群眾打成一片,在了解和掌握群眾的思想情緒,體察群眾所思、所慮、所求的過程中,才能逐漸學會和掌握群眾語言。再次,要持之以恒。熟練地掌握和運用群眾語言,非一朝一夕之功。它要求我們每一位做群眾工作的幹部都要立足現實,勤於學習,善於思考,豐富知識,不斷地提高群眾語言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