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逆反——看清腳下的路,不要南轅北轍(1 / 3)

【情景再現】我有話要說

“我是一名高二的男生,學習成績中等,我很不喜歡現在的狀態。在家裏父母動不動就說我,除了學習還是學習外,我想做點自己的事情都不行,我承認我有時候是不太聽話,也知道自己有些地方做的不太對,可是,為什麼他們就不能好好跟我談呢?在學校,我也不喜歡我的班主任,我的成績是一般了點,可是我也是她的學生啊,她幹嘛那麼偏心那麼不公平,她讓我們幹什麼就幹什麼,那為什麼我們有需要的時候她就不管了。我們還是中學生,同學之間難免有摩擦,彼此互相不服氣,總想爭出‘你死我活’,我想這是一種正常狀態吧。天天被人管,被人說,我們又不是犯人,真是痛苦!”

“我不知道怎麼管教這孩子了,說他什麼都不聽,硬是跟我們對著幹,我們都是為他好啊。”

“現在的學生真的沒法子管,說他幾句吧,他跟你頂嘴,跟你對著幹,一副不服氣的樣子,同學之間也是經常因為一點小事情鬧得不可開交。現在的學生就像‘大爺’一樣,說不得也管不得。”

【學子之惑——反抗還是感激】

逆反不是你的獨享

你聽說過“逆反”這個詞嗎?你的父母有沒有說你“不聽話”“不受教”,你有沒有選擇和自己父母“對著幹”的時候?你的父母是不是常抱怨你越來越不聽話了,整天不想回家,不願與他們說心裏話,交換想法,說你做事比較任性。而你又覺得,你的父母一天到晚嘮嘮叨叨,煩死人了!不僅如此,還規定這不許,那不準,真討厭!

進入中學後,你經常會聽到這樣一個詞——青春期,圍繞這個詞,出現了很多話題。你的父母、老師也許會說由於你處於青春期,所以,你出現了逆反的心理,經常頂撞父母,甚至跟老師對著幹。你會不會覺得,在這個階段出現反抗心理是正常的?

說實話,逆反心理並不僅僅是青春期的你們所專有的,它潛藏在所有人的內心。很多人都有這樣的行為:你說正,卻使我產生一種負的感覺;你本想叫我向東,我卻偏偏產生一種向西的要求;你不許我這樣做,倒反而使我增強了這樣做的欲望。尤其是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反感時,無論他說什麼,你都會覺得他說的不對,總是有意無意地反抗。換個說法,人都有偏激的行為。

你有沒有聽一些成年人在抱怨:為什麼他的任務比我的輕?為什麼別人都走了非要我加班?你又不是我的上司憑什麼命令我?即便是上司,你憑什麼對我大喊大叫?這就是一種“逆反”。輕度的“逆反”類似魯迅筆下的“腹誹”,有意見不說出來,卻在肚子中罵,由於沒有直接發作,可能一時半會兒沒人察覺,但時間久了,也就很危險了;而重度的“逆反”則直接體現為對著幹。

人都有逆反的一麵,隻是隨著年齡增長,隨著自己控製能力的提升,程度體現的各有不同罷了。相比之下,正處於青春期的青少年在控製自己的逆反心理上還有很大不足。

逆反背後的原因

逆反不會平白無故地出現,其背後總有各種各樣的原因。我們看看有哪些原因會引起你的逆反心理。

好奇心:你可能聽說過這句話“好奇心害死貓”,人人皆有好奇心。傳說中的亞當和夏娃被上帝告誡不要吃樹上的果子,可他們偏偏沒有遵守諾言,偷吃了禁果,結果自己被貶為凡人,開始了人類漫長的繁衍。假如父母、老師告訴你不許看這個,不許用這個,你反而越發想去嚐試。例如,一些不健康的文藝作品,越是受批評,人們越是想看,想方設法要弄到手,一睹為快。電影宣傳海報上規定某部影片“未成年人不宜觀看”,但其作用恰恰相反。上化學課老師再三交代切勿將濃硫酸與水混合在一起,某學生膽大而為之,結果釀成大禍。當你懷有強烈的好奇心,在做某事被禁止時,最容易被引起好奇心和求知欲,尤其是在隻作出禁止而又不加任何解釋說明的情況下。

漸強的自我意識:進入中學很多同學開始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了,希望自己能獨立思考問題,不喜歡被父母管教,不希望父母過多地幹涉自己的學習、生活、交友等私人問題,這是一種成長的表現。你不喜歡父母過問你的問題,你可能因為一些小問題就對父母發火,譬如,可能因為不滿父母為他買的衣服而大發雷霆,可能因為父母一個小小的舉動而惱羞成怒。可是,孩子們忘了一點,正是由於他們是父母,所以才會因為關心而過問,可就是因為這樣常常導致孩子與父母發生矛盾,覺得父母不理解他,甚至會為了強調他所謂的“自我價值觀念”做出違反他們意願或約定的事。

壓力:不管是學習成績優秀的還是一般的同學,都會麵臨壓力,其實隻要我們還活著,總會遇到各方麵的壓力。而且,現在社會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更要命的是壓力不單單來自國內的,還有國外的。目前,在社會、學校及家長眼中成績好仍然是衡量一個學生好壞的唯一標準,隨著競爭的加劇,知識、能力越來越被關注,所以,不得不學習,可很多同學都是被迫去學習,尤其是當你麵臨著高考的壓力,父母、老師對你的轟炸,已令你不厭其煩。一旦你遭受挫折,便會產生一種反抗情緒,有時故意有違父母的意願甚至不好好學習。

心理上的需要:人都有這樣一種心理——越是得不到的東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觸的東西,越想接觸;越是不讓知道的事情,越想知道。由於大多數同學自我控製能力還不是很成熟,這種欲求也就更強烈些。這種強烈的內心訴求,表現在外就成了一種逆反的對抗。

以往特殊的經曆: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過去,而過去的種種經曆也會影響現在和將來的生活。譬如,有的同學多次向人表白卻被拒,會覺得自己沒有魅力;有的人多次失戀,便認為人世間沒有真正的愛情;有的同學一向循規蹈矩、與人無害,可偶然有一次受到了莫名其妙的冤枉,結果大受刺激,變得多疑、不信任別人,由於過分保護自己,便像刺蝟一樣,常常以“刺”對人。

獲得別人關注的渴望:誰都想成為聚光燈下的明星,贏得他人的關注,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吸引別人的眼球,尤其是當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吸引別人時。有些同學為了獲得別人的關注,采取了另一種極端的措施,以另類、反抗成為別人關注的焦點,既然不能“流芳百世”,那就“遺臭萬年”,結果往往令人痛心。

說實話,我沒有寫太多外界的因素,可能外界不少因素會對你產生影響,但是,所有的因素都是反映到自己內心才可以起作用,人都有以自我為中心的潛在心理,一旦外界的一切不能讓你滿意或者開心時,你往往會產生不快,甚至產生對抗的行為。有想法不一定要去做,每個同學都會麵臨各種誘惑,問題是有人采取了行動有人沒有。也許你沒法子控製外界的影響,但至少可以控製自己的行動,這也是我希望你能明白的。

你傷害了我卻一笑而過

脆弱的心靈加上逆反的行動,帶來的是一種悲劇。打開網頁,搜索“因父母的批評而自殺”,你可以發現一幕幕的悲劇。2010年1月,有哥倆因被父親批評,約定喝農藥自殺,結果老大搶救及時,老二卻因飲用量大搶救無效死亡;2010年9月,一位18歲的花季少女因父親的幾句謾罵與教誨,而選擇了跳河自殺;2010年10月,山東初中女生因被老師批評頭發太長而喝農藥自殺……

當你的反抗不再是語言,不再是簡單的衝突,而是通過傷害自己來表示抗議時,是何其悲哀啊。沒有什麼深仇大恨,恰恰是因為愛之深責之切,卻發生了種種悲劇。我們都是從青少年成長過來的,也都有過和父母發生矛盾的時候,也都有過不諒解,當你選擇對抗的時候,你的內心是什麼樣的感受?我想除了傷心難過外,是一種深深的痛,對抗傷害的不僅僅是關心你的人,更是你自己。

人很是奇怪,明明很在意一個人,卻又要傷害他們,經常你為自己做的事情感到後悔,可是一旦雙方麵對時,又是“死鴨子嘴硬”,就是不肯服軟。你自以為是“麵子”問題,殊不知,這哪裏是有麵子,反而把自己置於不成熟、更加沒麵子的境地。

不要讓你的反抗傷害了自己,更傷害了關心你的親人,問題總是比辦法少的。

誤會讓一切變得糟糕

有這樣一個故事:

早年在美國阿拉斯加,有一對年輕人結婚,婚後生育,他的太太因難產而死,留下一孩子。他忙於生活,又忙於看家,因沒有人幫忙看孩子,就訓練一隻狗,那隻狗聰明聽話,能照顧小孩,咬著奶瓶喂奶給孩子喝,撫養孩子。

有一天,主人出門去了,叫它照顧孩子。他到了別的鄉村,因遇大雪,當日不能回來。第二天才趕回家,狗立即聞聲出來迎接主人。他把房門打開一看,到處是血,抬頭一望,床上也是血,孩子不見了,狗在身邊,滿口也是血,主人發現這種情形,以為狗性發作,把孩子吃掉了,大怒之下,拿起刀來向著狗頭一劈,把狗殺死了。之後,忽然聽到孩子的聲音,又見他從床底下爬了出來,於是抱起孩子;他雖然身上有血,但並未受傷。他很奇怪,不知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再看看狗身上,腿上的肉沒有了,旁邊有一隻死狼,口裏還咬著狗的肉。狗救了小主人,卻被主人誤殺了,這真是天下最令人痛心的誤會。

誤會,往往是人在不了解、無理智、無耐心、缺少思考、未能多方體諒對方,反省自己,感情極為衝動的情況下發生的。你是否想過,你對父母的逆反有多少是因為誤會?誤會之初,誤會的一方總是想對方的千錯萬錯,卻不會懷疑自己的錯誤,也正是因為這樣,誤會越陷越深甚至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你覺得父母對你不公平,對你管教太嚴,總是這樣要求你,不了解你。可是,你是否想過,你了解過他們嗎?我想你也從來沒有理解過你的父母,其實,你完全可以去理解他們,這並不是很困難的事情,你要知道,現在是父母已經開始意識到“孩子的問題,百分百是父母的問題”,他們已經願意要跟你好好相處,跟你深入溝通,苦於找不到合適的方法。此時,你應該主動一些,把你和他們之間的大門打開。你還在猶豫嗎,抑或是放不下你所謂的“臉麵”?有這樣一個故事,當你看完後,再想想是否繼續你的逆反。希望你能夠早些打開那扇門。

1928年,英國利物浦一位名叫莫爾德的女士孑身移民紐約,把年僅4歲的兒子肯·麥克南留在英國,托付給親戚撫養。此後母子一直通過書信聯係。1944年,麥克南報名參軍,並於當年6月6日參加了諾曼底登陸行動。此後他又到荷蘭參加反法西斯戰爭,直到“二戰”結束才光榮退役,回到利物浦定居。

但讓他耿耿於懷的是,無論是“二戰”期間還是此後的幾十年裏,他再沒有收到過母親一封信。本來麥克南就覺得母親對自己很冷漠。現在幾十年沒音信,更覺得被母親遺忘了。因此60年來,這段感情一直成為他心頭揮之不去的陰影。

出乎意料的是,去年12月底麥克南突然接到荷蘭一家博物館的通知,稱他們在整理收藏品時,在一個布滿灰塵的盒子裏發現了一批“二戰”期間親友寫的信,其中幾封正是他的母親莫爾德女士在1944年寫的。其中一封信是這樣開頭的:“我親愛的兒子,真希望你現在和我在一起,我們就像是兩個陌生人,我唯一的兒子卻離我千裏之遙……”麥克南這才明白,母親一直都在試圖與他取得聯係,對於母子重逢更是望眼欲穿。麥克南說:“知道母親一直在惦記著我就很滿足了。”但麥克南至今不清楚什麼原因讓他沒收到母親的來信,就連荷蘭的博物館館長也不知道這些信是怎麼到他們館裏的。

麥克南還得知,由於一直沒有聯係上兒子,母親於20世紀70年代又回到了利物浦,並在當年兒子居住的街道住了下來。但造化弄人,此後20多年裏,她和兒子雖然住在同一條街上,卻從未打過照麵。1995年,老太太抱著終生的遺憾撒手人寰,這封遲到60年的信也讓母子誤會一生。麥克南悲傷地說,他握著那些泛黃的信紙,卻沒有機會對另一個世界的母親說一句“我愛你”。

你能否寬容別人

如今的孩子多是獨生子女,習慣了被寵愛被包容,習慣了以自己為中心,習慣了自己是焦點。生活中教授他們謙讓的教育很少,家庭裏對他們的寬容教育、感恩教育幾乎沒有,他們常常以自我為中心,以利我為宗旨,不懂得考慮別人的感受。最直接的表現是說話要占上風,凡事都不肯吃虧,對父母長輩頤指氣使,稍有不順心便大發脾氣。似乎,別人都要為他服務,隻有別人對不起他的情況,從沒有自己對不起別人的時候。

責人不如幫人,倘若對別人一味挑剔、苛責,隻能更加令人反感,而且可能激起逆反心理一錯再錯。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有不如意的時候,也都會遭遇失敗,當你遇到了竭盡全力仍難以逾越的屏障時,請別忘了:寬容是一片寬廣而浩瀚的海,包容了一切,也能化解了一切,會帶著你跟隨著他一起浩浩蕩蕩向前奔湧。

一位朋友曾給我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女兒帶著60歲的父親上公交車後,發現沒有座位,竟大罵不已,強行要求一位84歲的老人讓座。在老者未及時讓座之前,那位父親200多斤的體重硬行要坐在老者身上,老者不得已顫顫巍巍地起身讓座,而那女兒還不善罷休,髒罵聲仍不堪入耳。全車人都看不下去了,認為老者再軟弱也要反唇相譏了。殊不知接下來老者說:“真對不起,別罵出了病,氣壞了身子!”車內頓時寂然,老者出乎意料的做法令全車人肅然起敬!

老人的話擲地有聲,能夠寬容毫無教養而又自私的人,沒有豁達胸懷怎能做到,老人家的胸懷和涵養真是非同一般,換作是我真做不到老人家這樣。我會告訴故事中的女兒是非對錯,我不會跟故事中的女兒對罵,對於這類的人,我向來抱著“狗要咬你,你難道也要咬它”的心態。可能有點過分,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總會遇到這樣的人,你能拿他們如何,即使當下解氣罵了他們一頓又能如何,其實,這些人不知道這樣做不好嗎,他們肯定知道,隻是在當時的情況下,他們不會意識到,與其引起風波,還不如選擇自己豁達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