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謝沐巡檢司
——唐玉文
廣西富川建縣始於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是年漢武帝平定南越分秦三郡為九郡,折都龐嶺南麓臨賀銀山地,始建富川縣而以境內的富水名之,隸蒼梧郡屬交州。此前,漢中大夫陸賈為便於征討駱越,自荊楚率三軍揮戈南下,在秦瀟賀古道的基礎上擴修楚粵通衢,於富川的小水峽處當道設立謝沐關,將之作後援而與南越王趙佗的軍隊血戰於賀州的鋪門。為了戰事的需要,他不但在關前的小水村建有兵營、兵庫和糧站,並設立稅役機關巡檢司,負責征收但地的稅銀(糧)和安排勞役,司吏(司庫)由守關的副將兼任,此後唐宋元明清等各朝各代,也依其建製習俗而一代代沿襲下來,使得現在仍有舊址可尋。
瀟賀古道及楚粵通衢修通之前,富川隻有一些“棉麻、穀黍、灰炭之利市”,“以物易物”“聚散匆匆”的簡易集市,交易的貨物十分粗陋缺乏,交易的範圍、所課的稅銀也十分有限。古道、道衢修成之後,富川“集市興盛”,“交易物者增多”,圩日“人頭攢動”,“叫賣不絕”、“金銀錢幣易之”。據謝沐關遺存的兩塊刻於民國十九年(1930年)的修路碑中載:“此(指秦古道)是誠邃三湘,通西粵之要徑。高車駟馬之往來不知幾許,山珍海錯之經過何止千般”。“是以富商大賈周遊天下,交易之物莫不能得其所欲”(見《史記&8226;貨值列傳》)。從中原運往富川乃至嶺南交易的貨物有:“金、鐵、田器、馬、牛、羊(見《史記&8226;南越列傳》),從富川乃至嶺南運往北方交易的有:“犀、象、玳瑁、珠璣、銅、銀、果、布之類”(見《漢書&8226;地理誌》),富川“物茂人豐,市麵繁華,稅銀得訖”(見清《富川縣誌》光緒版)。謝沐關由於是當時湘桂粵三省交通要道上的重要關卡,所以每年的稅收相當可觀。它不但供養了守關的兵將官吏,而且還要調撥一部分錢糧上交縣、府乃至朝廷。
據《富川縣誌》清光緒版卷四、卷五記載,謝沐關小水巡檢司在明、清時冊記為寨下巡檢司,標明它“在秀峰裁”,明代萬曆34年——44年任司吏的有福建蔡宗盛、黃大縉、廣東人李羅、陳景;清代乾隆元年以來的有唐於瑾、毛謙、袁佩、甌元吉等。袁佩字係玉,湖廣人,曾任麥嶺營分防小水汛頭司把總,後升任廣西平樂協軍汛總部副爺,職十千夫長。後謝沐關(小水汛峽)戰事吃緊,平樂知府便派他帶兵駐守謝沐關,兼任寨下巡檢司司吏。由於他帶兵智勇,體恤民眾,稅役豐盈,曾受到上司的嘉獎和百姓的愛戴。他升任廣東韶州(今韶關)知州,殉職於剿倭戰事。小水(謝沐)民眾為了褒獎、懷念他,特立碑、建廟祭祀、緬懷他。今年“七一”富川國稅局在謝沐關過黨組織生活,我和王國政先生曾在小水村的關帝廟中見過此碑,並將碑文略記。可惜近日重返,該碑已因其珍貴的曆史、文物價值被人竊走,村中僅剩軍帳、役井、巡檢司、關帝廟的舊址了。
查《富川縣誌》清光緒版卷五得知,順治十六年寨下巡檢司“清出耕兵田稅十五頃四十五畝零一厘,折收稅銀一千二百零九兩七厘。”當時的稅科細數為“官田稅每畝征銀九厘,折糧四升二合八勺。”該書卷九也言:“稅賦之於國,其重要也。”由此可見,當時朝政對兵役、稅賦的重視及關注。
國稅重要,有史可查,謝木關的巡檢司舊址,亦可證之。我們現在重讀縣誌,留連於小水村寨下巡檢司舊址,不但能領略瀟賀古道對富川經濟文化的影響,前人對戌兵、稅賦的關注,而且它對我們研究古道文化、瑤鄉稅務史也提供了詳實、珍貴的史料和史證。
——本文發表在《賀州日報》2005年9月9日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