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三、古道瑤鄉“釀”佳肴(1 / 2)

古道瑤鄉“釀”佳肴

——唐玉文

民以食為天,古今亦然。由於瀟賀古道經過富川連接湘粵桂,與古海陸絲綢之路相通,所以它不但促進了富川乃至整個桂東、南嶺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而且對當地的飲食起居、生活習俗也起到了極大的良好互動作用。亭台樓閣的興建,婚俗年節習俗的進化,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就連飯菜茶酒的品種和質量,也逐步從粗陋單調走向豐富多彩,成為令人喜愛的美味佳肴。以“釀”為例,便於其中可見一斑。

“釀”於何時傳入富川,現已無從可考。聽所問的80歲老人說,其長輩相傳,唐宋時期就有人開始做“釀”,代代相傳承襲至今。在富川乃至桂東,不論壯漢瑤苗侗各民族,皆視“釀”為可口佳肴和美味小吃,並在“釀”的花色、品種、餡料等方麵各施所長,呈奇翻新。別的不說,僅是富川瑤家人的各式佳“釀”,就風味獨具,每難盡言。

由於“釀”的用料就地取材,新鮮環保,所以它季節性很強,田園風味很濃。它雖不見諸於名菜烹譜,亦不登大雅之堂,但卻深得民眾的的喜愛,美食家的青睞,在民族民間的日常生活、飲食文化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逢年過節,娶親嫁女,節令嚐鮮,借有人做釀宴客,大飽口福。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不少飯店酒樓還推出佳“釀”菜譜,設宴為桌呈與食客,大掙外彙。春有筍釀、菜包釀,夏有瓜釀、瓜花釀,秋有茄釀、辣椒娘,冬有藕釀、蘿卜釀。至於豆腐娘,豬網油釀,拉皮釀,那更是一年四季都可做的。遊子還鄉,食數枚佳釀,盡解鄉思鄉愁;貴客光臨,嚐一碟菜包,使人情迷心醉。這原來極不起眼的小小釀品,如今已成瑤鄉人民飲食文化中的重頭戲。

筍釀:清明時節,筍壯花香,正是瑤人做筍釀的大好時機。他們先執鐮荷鋤,上山選取質嫩肉肥的鮮筍回來,然後去殼洗淨,按需要將其切成塊狀或條狀。塊狀的一剖為二,條狀的(選截圓枝金竹筍、苦竹筍筍頭部分)要用針或小刀縱深一道道將筍壁劃破,說是這樣放好入餡,方能進味。剖好劃好後采納餡入筍,蒸熟即食。

瓢菜包:瓢菜又名生菜,打苞菜,它葉厚莖肥,纖維少而質脆嫩,含有豐富的維生素且又具有與眾不同的甘甜味,是做菜包的好用料。釀前先擇其嫩葉洗淨,以芋丁、肉絲、碎豆角、菱粉加蔥花、胡椒粉、油鹽味精等拌勻作餡,以葉裹餡分成小包,疊置鍋內,淋上點豆豉水,用文火燜熟即成。吃時,每人麵前放一個裝有椒醬辣汁的小碟,邊吃邊蘸,邊蘸邊吃,甜香滑嫩,情趣盎然。這瓢菜味辛性涼,故作次娘時都要放一些薑絲蒜末。據一個頗懂醫道的朋友講,此種菜葉可解瘀消熱化毒,具有強身健胃的效用。故此不少人一到富川,便直呼要吃瓢菜包(也叫生菜包),且十枚八枚的不歇手,滿嘴油,一身汗,令人忍笑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