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釀、瓜花釀:瓜釀有節瓜釀、冬瓜釀、苦瓜釀數種。或去皮切塊(節瓜、冬瓜),或筒截去瓤(苦瓜),入餡蒸熟即可食用,這裏主要要講的是瓜花釀。春末夏初,南瓜花含苞怒放,一片金黃,一朵朵瓣圍大、花壁厚的南瓜花招蜂引蝶,豔美異常。攜一竹籃迎了香風踏了晨霧走進菜園,將含香爍金的南瓜花摘回家來,掐去花梗花蒂,入餡封瓣成包,用骨頭湯、雞肉湯炆焗。瓜花釀為“釀”之上品,食時按各人的口味配製調料,淋上麻油,或蘸或拌,各取所需。
辣椒釀:富川青椒皮薄肉厚其味又不太辣,用它製釀妙不可言。辣椒這東西,味辣性溫,可驅寒發汗,含有多種人體所需的維生素,對促進血液循環、人體細胞新陳代謝,健體強身有一定的功效。故富川乃至桂東地區的民眾對其有一定的偏愛性,素有餐餐、桌桌不利辣之說。以長條尖椒為釀,田園風味更濃,備受人們的青睞。這椒釀還有一種吃法,就是裹上麵粉在沸油中微炸一下,香酥又脆,更是爽口。冬天打火鍋,再加上一碟油炸辣椒釀,一盅米酒,數枚椒釀,一口椒釀一口酒,邊聊邊吃,邊吃邊聊,道雞黍,話桑麻,說古今,那種情趣的體驗,可是極難找到恰當的詞句比擬的啊!
豆腐釀:富川瑤家的豆腐娘有水、油豆腐釀兩種,其中較普遍常用、較有特色的要數油豆腐釀了。做該釀先是選好黃豆做豆腐。選顆粒飽滿、色澤黃亮光潤的“五月黃”黃豆磨漿濾渣,點凝壓板做成豆腐,然後將它剖成小方塊放入油鍋中去炸,待其外皮呈金黃色後再撈出。此時炸好的油豆腐皮薄內空,“外金內銀”的極是好看。待其冷卻,即用刀劃口入餡作釀。瑤家人做豆腐娘餡料極其講究,將半肥瘦的豬肉、魚、冬菇、雞油、薑、蔥、蒜等配料調勻混製而成。製成之後將其放入骨頭湯、雞肉湯內燙煮,煮時要掌握火候,生不行,而太熟了又會膩口,失去其風味。釀剛熟過心就要鏟出,趁熱吃時皮油潤滑,鮮嫩清香,堪稱豆腐類製品中的上乘佳肴。
豆腐類製品除此之外還有米豆腐、豆腐圓、煎豆包等,它們雖然各具特色,食之可口,但他們與豆腐釀相比,還是略遜一籌。
就“釀”所言,富川與同在瀟賀古道側畔的賀、鍾、昭等縣區及湖南、廣東的“釀”製品,不論是用料、口味還是製作工序,都極其相似。它不但從飲食文化這個角度說明了瀟賀古道對富川乃至桂東地區的聯係與影響,而且也為我們研究古道文化另辟了一條翔實可行的捷徑。——本文已發表在《賀州日報》2004年12月11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