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四、古道瑤鄉賞石刻(1 / 2)

古道瑤鄉賞石刻

——唐玉文

富川瑤鄉曆史悠久,人傑地靈,狀元進士名揚遐邇,名勝古跡令人讚歎。由於瀟賀古道貫穿全縣,連接湘粵桂與古海陸絲綢之路相通,為曆代兵家必爭之地,文人薈萃之所。這些將帥、文人經過、駐留富川,既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章美詞,也鐫下了不少氣勢雄渾的摩崖碑刻,為我們後人留下了珍貴的書法石刻精品,不可或缺的古道研究史料。

通觀富川境內的摩崖碑刻,比較著名的有城北的川岩和新華的“知米”摩崖石刻、麥嶺月塘村郎山腳下的“三倒”石刻、古明城瑞光塔下的陸榮廷詩刻等,它們既填補了瑤鄉古代石刻的空白,也成為今日書法、石刻愛好者臨摹、研究的範本。

川岩石刻位於富川縣城西北18、5公裏的石龍山腹部、城北鎮石獅村川岩北進口右側的峭壁上。這裏山水秀麗,景色宜人,洞內清風習習,乳燕翩躚,極富詩情畫意。正是因為這裏洞奇景美,所以清代文人武將在此留下了摩崖石刻多處。“獨挽狂瀾”四個行書大字鐫刻於山洞入口右峭壁上的6米高處,豎排陰刻,字徑1米,刻深10厘米,是廣東南海名將潘璘於清同治10年(公元1817年)率兵自瀟賀古道南下路過此岩,觀賞之餘興起留書鐫刻的。“獨挽狂瀾”四字揮筆若行雲流水,蒼勁傳神,字旁再附有小序一則,記敘潘將軍留書一事,畫龍點睛,令人歎為觀止。此外,北進口右壁下的三角錐體大石上,“山水之腴”四字橫排陰刻,其楷書藝術也極有特色。該字字徑50厘米,為清代丙寅年(1866年)蔣漢卿書刻。錐石右內側還刻有清皇封正六品山主黃瑞林,捐助修川岩橋墩、石階路的碑記。這些石刻不論是行文還是筆法,都有其獨特的藝術感染力,與川岩的自然美景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知米”摩崖石刻。位於新華鄉井頭灣村竹子坳後山北麓的峭壁上。石刻分為兩幅,右方是“知米”二字,楷書橫排,字徑高1米,寬1、12米,陰刻約30厘米,署名為:明“永曆七年(公元1653年)九月江夏朱盛濃題”。左方刻有小序一則並七絕四首,草書,陰刻,字徑約10厘米,其中有“偶繼昌黎千仞興,筆鋒墨沉達昆侖”、“直攀絕頂空霄漢,定有瀟湘一派秋”的佳句。據《富川縣誌&8226;流寓》記載:“朱盛濃,江夏人,明永曆王時總督侍郎。順治四年,大兵破平樂,盛濃由桂林走靈川,後遁至富。常攜同誌數人有三輦村,愛其山石,大鐫‘知米’二字,旁刻詩序。”有關史料、學者考證,清順治四年(1645年),朱盛濃又靈川轉戰富川,集結王心、蔣朝相等發動瑤民起義,反清複明,堅持鬥爭8年,於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與廣西巡撫於時躍數倍於己的清兵血戰月餘,兵敗被捕犧牲。“知米”石刻及詩不但展現了朱盛濃興邦愛國的堅強鬥誌,而且也是今人考察古道瑤鄉軍事史、觀賞摩崖石刻藝術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