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倒”石刻,位於麥嶺鎮月塘村周家東麵約300米郎山腳下的穿石岩,距縣城30多公裏。穿石岩又名禦史岩,是富川籍宋代禦史周英糾罷官歸隱之後的讀書、吟詩場所。周英糾為宋代進士,官至給事中國課閣門禦史,後因事罷官回歸故裏,隱居於穿石岩,號“柮林道人”,並於此題書石刻多處。“柮林道人”四字草書,倒寫陰刻,每字約兩尺見方,鐫於岩內頂蓬之上,字體蒼勁雄渾,古樸典雅。更令人稱奇的是他刻於宋嘉定乙亥八年(1215年)的佳作《穿石岩詩》:“極判以來不記年,斯岩體樸本渾然;鑿開混沌鴻蒙地,透見明通公溥天。老去投林得幽趣,困來枕石聽潺泉;時烹山茗供清興,猿掛枯藤鶴避煙!”其詩為倒寫倒刻,亦要倒讀,故今人謂之“三倒”石刻。周氏族譜稱讚它“字行朝天,尤多垂筆,如祥麟威鳳,異常跡也。”該詩詠物抒懷,既表達了周禦史的愛國熱情以及他對腐敗朝廷的憤懣之情,它“三倒”的奇特石刻藝術表現形式,已成為我們研究宋史及宋代書法的一大奇觀。
廣西名將陸榮廷的詩刻,在富川古明城的瑞光塔下。這裏古塔巍峨,江水清碧;古寺肅穆,鳥語花香。據老人言,古塔古寺約建於元明時期,至今已有幾百年的曆史,所以曆代文人墨客皆在此留下了很多書畫精品石刻。計有明代雲南按察司副史汪若冰於萬曆甲辰年所刻的傑作,有富川的古八景詩,有名家書畫蘭花圖,還有清鹹豐元年三鄉紳民呈送官府共議的章程的“奉縣勒碑”和同治七年的“七都奉縣勒碑”等,其中更具史料價值的要數陸榮廷的題詩碑刻了。
民國初年,孫中山赴梧州演講路過富川,遊覽瑞光塔慈雲寺瑞光塔曾作過指示,時人為了記驗他曾將慈雲寺改為“中山紀念堂”。陸榮廷是繼他之後蒞臨富川的廣西名將,1915年陸榮廷以耀武將軍的頭銜由桂平進駐富川,遊慈雲寺時倡議修一條花街路,接慈雲寺至回犀橋,便利時人交通並題詩三首以記之。其詩一曰:“古塔矗岩阿,煙雲幻象多;大王風過後,仍是舊山河!”詞義非凡,氣勢鏗鏘,堪與富川八景詩相媲美,成為今人研究富川曆史的重要佐證。
富川城鄉的書畫石刻,不但體現了瀟賀古道對瑤鄉經濟、文化、軍事發展的促進作用,而且也是那個時代社會進程的一個縮影和曆史變化的一個見證。它既是我們研究古道文化的翔實史料,也是我們探尋瑤鄉古代軍事、文化進程的一個強有力的實例。開發富川的旅遊文化資源,其中有許多令人思考和借鑒的珍貴、翔實的線索與物證,有待於我們去發掘、研究,以達到促進今天經濟、文化發展繁榮的目的。——本文已發表在《賀州日報》2007年1月24日報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