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五、古道瑤鄉說花炮(1 / 1)

古道瑤鄉說花炮

——唐玉文

花炮又叫樹煙花,瑤語稱之為“富尬剖”,“達富剖”,意為“花樹炮”,“大花炮”。

在桂東地區,富川瑤鄉的大花炮相當有名氣。由於瀟賀古道貫穿富川全境,耄耋老人說,自唐宋以前花炮就從湖南傳入我縣,後又經瑤鄉匠人曆更新改造,可謂源遠流長。別處的花炮個兒小做工簡易花色不多,富川的大花炮個頭高大外型美觀造工精細,燃放起來五彩繽紛絢麗壯觀。另外,我們瑤鄉人喜歡放花炮,很多瑤寨每逢廟會佳節都要燃放花炮來歡慶豐收,祈福迎祥。尤其是盤王節,一些大寨大廟更是要放大花炮來砍牛祭祖,緬懷祖先盤瓠王。

關於花炮的發明製作,在湖廣一帶有很多美麗的傳說。相傳在1400多年以前,萌渚五嶺之間常有山魈水魔作怪,損毀村寨殘害民眾,震驚朝野就連唐太宗李世民也被驚擾得寢食不安。唐太宗下詔求閑除怪,出生於湖南瀏陽的匠人李畋費盡苦心研製出煙花爆竹,除妖鎮邪保護一方平安,被唐太宗敕封為“爆竹祖師”。唐末宋初煙花爆竹製作技藝沿古道傳入富川,瑤鄉李、何姓匠人在此基礎上提煉改造,增加其性能,高大其形象,彩繪其外觀,製作出富川獨有的瑤鄉大花炮,此後便將其工藝世代相傳,沿襲至今。

現陳列於富川瑞光公園瑤族博物館內的一對大花炮,可以說它們是瑤族地區現存的最大的花炮,故有人將其稱為花炮王。去年,為了隆重慶祝富川瑤族自治縣成立20周年,我縣在縣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有關部門在興建瑞光公園、瑤族博物館、青少年文化活動中心等項目的基礎上,組織專人製成了這對世間罕見、高大壯觀的瑤族大花炮。這對全國最大的瑤族花炮一亮相,頓時引起海內外專家學者們的關注,參觀的人絡繹不絕,人們在讚不絕口的同時,紛紛撰文、攝影在各種報刊上發表,使之成為富川花炮工藝中的一大亮點。我縣製作花炮的工藝始於唐宋時代,曆史悠久,這次製作的大花炮是在傳統民族工藝的基礎上,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集繪畫、書法、剪紙、雕塑、鏤刻、鏤雕、竹編、織錦、服飾、紮花、插花、裝飾、古建築藝術等十多種工藝技巧於一體,將我縣的花炮製作工藝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這對大花炮的外觀為正八邊形立柱體,由三節疊裝而成。它倆高5、55米,最寬處的直徑為1、08米,堪稱瑤族花炮之最。為了製作這對大花炮,富川瑤族李氏兄弟用了半年的時間才將其完成。這對大花炮色彩豔麗堂皇,造型雄偉壯觀,民族特色濃鬱,在今年元宵節期間參加賀州市的花燈花炮展,獲得殊榮,深受各方麵的讚譽。

過去盤王節放大花炮,一般在正午,砍牛祭祖之前舉行。在這個盛大節日中,四方的瑤漢兄弟和各地賓客其聚集在盤王廟前,聽大戲,看砍牛,搶花炮,擺賣百貨、食品和土特產。放花炮前,身著節日盛裝的瑤家小夥子抬著披紅掛彩的大花炮,在蘆笙長鼓舞隊的擁簇下,敲鑼打鼓,穿街遊行,然後在眾人的擁簇下將它抬到盤王廟前安放準備點炮。這時,身穿瑤家花裙的美麗少女和黑衣黑褲的英俊後生,吹起蘆笙擊起長鼓,歡歌樂舞一番徐徐退下。接著花炮聲響,用紅綢包紮、象征幸福的“炮心”衝上高空,然後隨著彩紙花屑飄然落下。此時,早已有所準備的各寨青壯年看準它掉落的位置蜂擁而上,彼此搶奪,以先將紅綢“炮心”送到花炮台者為勝。人們向他歡呼,表示祝賀,並授予酒肉等獎勵。搶花炮因此被作為一種民族體育活動推廣參賽,並被人們譽為“東方的橄欖球”。盤王節也是瑤族青年男女開展社交活動的好日子,各寨的小夥子、姑娘們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瀟瀟灑灑的,他們在搶完花炮之後,便相邀聚集在鬆竹林和風雨橋邊,對山歌,交朋友,特別是那搶得“花炮”的幸運兒,樂滋滋地將“花炮”當作定情信物贈給自己的心上人,締結良緣,誰個不羨慕、佩他?

現在,隨著中國南嶺瑤族盤王節暨富川臍橙節的隆重召開,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路子也越走越寬。富川大花炮這一民族民間工藝精品正在逐步受到海內外各方麵的重視和關注,名揚遐邇;而它作為瀟賀古道的曆史遺存,更使有關專家學者青睞有加,考證研究,為“泛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的設立、古海陸絲綢之路的科考探研,發揮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和作用。——本文發表在《賀州日報》2005年10月19日報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