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六、四寶古涼亭(1 / 1)

四寶古涼亭

——唐玉文

一座古舊簡陋的涼亭,一個發白背駝的老翁,加上他那不像茶攤的茶攤,組成了一幅古樸淡雅的鄉村寫意畫。每當夜色降臨,月光從窗口灑落於我的書桌,這涼亭、老人和他的茶攤,便浮現在我的眼前,勾起我無限的遐思,引來我濃濃的鄉情,令我回味和憶念。

由我老家所住的寨子塘下村往北,行約十二、三裏便到一個叫青山口的小鎮。那時的小鎮很小,僅住有幾十戶人家,十來家店鋪。不過你別小看這青山口鎮,麻雀雖小五髒俱全,商店、飯攤、郵電所,樣樣俱全。若到圩日,這裏便人山人海,買的賣的,喊的叫的,熱鬧非凡。因它離家近,每到有米有穀等土特產要賣了,祖父便挑了籮兒,一頭坐著我,一頭是要賣的東西,籮兒晃晃扁擔悠悠,我一個瞌睡剛醒過來,祖父的擔子便歇在了這古涼亭的茶攤前。

這個涼亭便是四寶亭。它正好建在我家到青山口鎮的半道兒上。賣茶的是一個已近古稀之年的老翁,你別看他年老背駝,但精神矍爍,臉膛紅亮。他對人熱情,除了賣茶,還有些糖餅煙酒出售。我祖父和他極熟,拿來幾個糖餅或又香又脆的鹽水花生。他叫我祖父老七,我祖父叫他三哥,兩個老人一邊抽煙一邊閑聊,直到聊夠了癮他們才分手。茶攤邊有兩個用青石鑿成的水槽,老人每天都要挑來兩大石槽又清又甜的泉水,免費供給路人飲用。我祖父問他:“三哥,它不會影響你的生意?”老人笑笑說:“我在這裏主要是方便路人,誰在乎那兩個茶錢?人與人之間除了錢,還得講感情呢!”我細一留心,果然,別說泉水,就是老人二分錢一碗的涼茶,也常常忘了收錢。原來,老人擺茶攤主要是為了方便路人,並不完全是以賺錢為目的。修身養性,助人為樂,在老人的身上,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得到了最具體的展示。

四寶亭朝南的門壁上,寫有一副對聯:“涼納片刻坐客休談蝴蝶夢,亭裏八方閑人莫聽鷓鴣啼”,朝北門壁上的對聯是:“遠道徑茲來車殆馬煩暫足旦停鞭少,長亭難久憩天涯海角還須努力前程”,在亭裏的小門上,還有諸如“忙裏偷閑,苦中作樂”,“亭可乘涼,茶皆解渴”的小聯,讀來朗朗上口,耐人尋味。不管是南來的商賈,還是北往的旅客,進得亭來,歇歇腳,喝喝茶,聊聊天,一身的疲勞,滿肚的饑渴,全心的愁煩頓時煙消雲散,非常愜意。

在我六七歲時的一天,祖父照例跳了我到青山口趕集,由於天熱趕路,祖父竟中暑發痧,病倒在涼亭裏。是這個心善背駝的老人,不但用糖餅將我安頓,而且還幫我祖父夾痧刮背,用人丹、止痛退熱散等藥物給我祖父灌服,忙了老半天才將我祖父救醒過來。回家時祖父體弱挑不動擔子,他便駝了背背著我將我們祖孫倆送回家。但是我伏在他的背上,又自在又舒服,竟閉了眼酣然睡去。待我醒來,已經到家。父親要用錢酬謝,祖母要留他吃晚飯,他也婉言謝絕,說:“我要快點兒趕回涼亭去,不然行人們喝不到茶解不了乏,那可就糟了!”竟水也沒喝一口汗也沒擦一把就上了路,令我們全家人都十分感動,送他出村口連聲致謝也舍不得轉回來。

老人一個茶攤一槽泉水,不知方便了多少往來的行人。他由於正直和藹,熱心助人,極得人們的敬重。據說他過世時前去送他的人很多,滿當當地站滿了整個墓地。人們噙著淚給他的墳上添土,以此來表達對他的敬仰和哀思。他和他的涼亭,已經成為一種美好的回憶永遠留在了人們的心裏。

現在,由於種種原因,四寶亭已被拆去,那裏也已成了果園成了莊稼地。但我每次路過都要在涼亭的舊址上久久駐足,回味老人的涼茶,以及這涼亭這茶攤所營造的那種古樸、淳厚的鄉戀鄉情。我知道我不論走到海角天涯,也不論多忙碌和困頓,但故鄉的涼亭及涼亭中的老人將永遠烙刻在我的腦海裏,令我不住地向往和憶念,並以老人正直和藹、熱心助人的品性為楷模,像他一樣善良無私地做事為人。

——本文已發表在《桂東日報》1998年7月28日報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