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鎮國太平公主(1 / 2)

太平公主是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小女兒,同時也是唐中宗和唐睿宗的胞妹,身份高貴,生平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尤其是母親武則天,對其更是寵愛有加。太平公主權勢滔天,是名副其實的“幾乎擁有天下的公主”。

太平公主喜歡舞權弄勢,又因為武則天認為她酷像年輕時候的自己,經常與她商議國政大事。考慮到當時的環境,武則天在世時告誡太平公主,切勿將她參與政事的事情對別人泄露。太平公主對母親十分畏懼,因而行事比較收斂,對外隻做表麵文章,大肆裝修府邸,購買房屋別業,參與政事的一事卻從未被人得知。整個武則天朝時代,太平公主除了因為自衛而鏟除來俊臣勢力這一建樹之外,其他政治事跡均未見諸史書。

隨著武周末年武李兩家矛盾的尖銳化,武則天為了能消弭未來的政治鬥爭,召回廬陵王李顯,並將他立為繼承人,通過一係列聯姻將武李兩家聯係起來。與此同時,她也開始讓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兒以及張昌宗、張易之兩個男寵掌握權力,以圖暗中鞏固自己的勢力。但太平公主本人雖是武家兒媳,但政治上一直是擁護李家。

大足元年(701年),二張進讒言,害死了兩家的嫡係繼承人,同時得罪武李兩家。長安二年八月(702年),武則天拒絕了李顯、李旦與太平公主聯名請封張昌宗為王的表奏,改封二張為國公。這次表奏表麵上緩和了雙方關係,但是內部卻暗流湧動。時隔不久,長安三年九月(703年),武則天因為聽信張昌宗誣告,一怒之下將魏元忠與太平公主的情人司禮丞高戩二人下獄。至此,二張與太平公主及李家的關係已經不複存在。

705年,作為李家的忠實擁護者之一,宰相張柬之帶頭發動了兵變,誅殺張昌宗、張易之,逼武則天將皇位遜位給太子李顯。太平公主在誅殺二張兄弟過程中功績顯著,被封為“鎮國太平公主”,其兄李旦也被封“安國相王”。

太平公主在唐中宗複位之後,逐漸由幕後走到幕前,積極參與政治,也受到了中宗的尊重。為了體現對太平公主的尊重,中宗曾特地下詔免她對皇太子李重俊、長寧公主等人行禮。

太子李重俊於景龍三年七月(709年)謀反。安樂公主與宗楚客趁機誣告他們與太子同謀,妄圖陷害太平公主與相王李旦兄妹。沒想到的是,主審官禦史中丞蕭至忠對中宗流淚進諫,“陛下您擁有天下的財富,卻不能保全太平公主這一對兄妹,任由小人網羅莫須有的罪名陷害他們”,中宗由此沒有對太平公主與李旦妄加罪名,但此事加劇了太平公主與安樂公主敵對形勢的白熱化。

唐中宗於景龍四年(710年)六月被韋後與安樂公主毒死。上官婉兒與太平公主一起草擬遺詔,試圖在韋後與皇族之間謀取平衡:擬立溫王李重茂為皇太子,皇後知政事,相王李旦參謀政事。但宗楚客與韋後黨羽密謀商議,決定打破這一平衡,架空李旦,改相王李旦為太子太師。七月,太平公主派其子薛崇簡與劉幽求一起在李隆基等誅殺韋後的行動中清除了韋氏黨羽,擁立相王李旦複位為唐睿宗,將李重茂拉下了皇位。太平公主因為功勞顯著,晉封萬戶,三兒子也被奉為王,太平公主由此達到了唐朝公主權勢的頂峰。

在協助李隆基政變除掉韋後以後,太平公主與李隆基發生權爭。她一方麵積極培植黨羽,朝中七位宰相有五位是經由太平公主任命,文武百官除了姚崇,宋璟等寥寥數人外,大多數都依附太平公主;另一方麵也曾經要求睿宗廢掉太子李隆基。睿宗為避免傷害到任何一人,試圖在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間尋求政治平衡。上官婉兒的著作被搜集編輯,也正是太平公主在此期間勸說唐睿宗下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