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3章 快樂不需要“過度理由”(1 / 2)

不久前的一次同學聚會上,我看到一個同學很不快樂的樣子,就主動找她搭訕,問她“為什麼這樣悶悶不樂”。她回答說:“我總是高興不起來,並不是對某人有意見才這樣,隻是看到大家都生活得不錯,隻有自己還生活在幾年前——要錢沒錢、要房沒房的狀態,前幾天又跟男朋友吵了一架,現在可能連婆家都沒著落了。”說完,她歎了一口氣,接著反問我:“你說,這種情況我能高興起來嗎?”。由此看來,她真的有很多不快樂的理由。我想,現在應該有很多女人跟她一樣,並不是自己刻意不快樂,而是真的找不出一個讓自己快樂的理由來。

其實,每個人都力圖使自己的行為看起來合理,因而總是為自身的行為尋找原因。一旦找到足夠的原因,人們就很少再繼續找下去。而且,在尋找原因時,總是先找那些顯而易見的外在原因。因此,如果外部原因足以對其行為做出解釋時,人們一般就不再去尋找內部的原因了。這就是社會心理學上所說的“過度理由效應”。金錢、情感、名利的缺失等,都是人們不快樂的最大理由,也是最常見的理由,而這,不過是女人不快樂的“過度理由”。

為了讓你真實感受一下“過度理由”帶來的影響,我們可以先從一個故事入手:

在一個小鄉村裏,住著一個慈祥的老婆婆,她喜歡生活在安靜的環境中,但事與願違,附近卻住著一群十分頑皮的孩子,他們天天互相追逐打鬧,喧嘩的吵鬧聲使老婆婆無法好好休息,甚至嚴重影響到她的夜晚生活。

老婆婆總想讓他們安靜下來,就和他們講道理,讓他們要懂事,不要影響到別人的生活,但他們並不聽。想了很多辦法都不管用,後來,她想出一個辦法,把這些愛吵鬧的孩子們都叫到一起,要獎勵孩子們的大喊大叫,並告訴他們誰叫的聲音越大,誰得到的獎勵就越多。老婆婆每次都根據孩子們吵鬧的情況給予不同的獎勵。到孩子們已經習慣於獲取獎勵的時候,她開始逐漸減少所給的獎勵,到最後的時候,無論這些孩子們怎麼吵,她就是任何獎勵都不給他們。這時,孩子們認為受到的待遇越來越不公正,都心想“不給獎勵了誰還給你叫”“給獎勵我就叫!”而老婆婆再也不給他們獎勵了。

從此,老婆婆再也聽不到孩子們的吵鬧聲,可以安靜地生活了。

以上故事中,這位老婆婆深諳心理學之道,是心理學的應用高手。因為她懂得給孩子們的玩鬧喊叫加上個理由——獲取報酬。一旦找不出理由了,當然行為也就停止了。這也是我們前麵所說的“過度理由效應”。如果我們想真正地快樂起來,絕不能像上麵故事裏的孩子一樣,成為“過度理由”的犧牲品。本來嬉戲玩耍是他們的天性,無憂無慮地在大自然間玩樂,嬉戲能讓他們感到舒暢、快樂,就因為老婆婆的物質獎勵,使得他們最後忘記了自己的本意,在不知不覺中就剝奪了自己的需求,上了老人的當,失去了快樂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