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二戰前蘇聯一位天才的演員N·H·畢甫佐夫,平時老是口吃,但是當他演出時克服了這個缺陷。他是怎麼做到的呢?他所用的辦法就是利用積極的自我暗示,暗示自己在舞台上講話和做動作的不是他,而完全是另一個人——劇中的角色,這個人是不口吃的。
自我暗示對人的心理作用很大,有時甚至會創造奇跡。自我暗示有積極和消極之分,如果運用得當,可以成為每個人都擁有的一個看不見的法寶。
那麼,什麼叫自我暗示呢?自我暗示就是自動暗示,是人們在心理活動中的意識思想的發生部分與潛意識的行動部分之間的溝通媒介。它是一種啟示、提醒和指令,它會告訴你注意什麼、追求什麼、致力於什麼和怎樣行動,因而它能支配影響你的行為。比如,對於一個比較在乎別人看法的常常悶悶不樂人來說,怎樣的心理暗示會比較有助於轉移或消除這種看法所導致的消極情緒呢?就算他暗示自己這些沒什麼大不了的之類安慰自己的話語,但往往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失落、消極、否定自己的情緒與想法會始終占於上風,而導致整個人都變得消極。但如果充分運用暗示的積極作用,便能使這個人變得開闊,走向快樂。
學會利用暗示的積極作用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麵這個例子就是見證:
小娟相貌一般,大學剛剛畢業,由於沒有工作經驗,總是在找工作的過程中碰壁。以至於她漸漸不自信起來,並開始為未來擔憂。慢慢地,她有了自閉的傾向,總是宅在家裏不出門。父母都急壞了,這樣下去孩子就算廢了。
小娟的表姐聽說這件事後,自告奮勇,願意好好地開導一下她。開始的時候,小娟甚至都懶得說話:“姐,你就別說啦,反正我就這樣啦。找不到工作,也不會擁有愛情。”表姐說:“你錯了,你本來可以是一個成功的人,你有學曆,有能力,再說,相貌也不差啊,隻是你欠缺上進的目標和信心,如果你能走出自己,你一定能成為一個成功的人。”“可是,可是我總是碰壁……”“那是你的心結沒有打開,你總是把自己緊閉在狹窄的空間裏,你還怎麼實現你的理想和報複呢?難道你就眼睜睜看著本應成功的自己這樣沉淪下去嗎?”小娟開始沉默了,但是她內心卻在想:原來我也可以成功,我也是有人欣賞的。
從此,小娟便嚐試著改變自己,積極入世,即使遇到挫折也不再灰心,因為她心中揣著“我是可以成功的”的信念。不久,她就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也找到了心中的白馬王子。
可見,積極的心理暗示有多麼大的魔力啊!它竟能使烏雞變鳳凰。所以,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暗示的作用,學習它,運用它,讓它給我們帶來幸福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