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不能缺少情感教育
卷首語
作者:程峰
《武漢晚報》1月18日報道,13歲的武漢女孩以自殺阻止父母生二胎的新聞成了熱點,一時各媒體紛紛轉載。
44歲的肖女士和丈夫有一個13歲的女孩雯雯,學習成績很優秀,就讀於武漢市某重點初中初三。單獨二孩政策出台後,夫婦倆選擇再要一個孩子。然而,麵對家裏將新增一個成員,女兒卻非常生氣,百般不願意。她說:你們生二胎,我就自殺。她脾氣越來越大,經常在家裏亂扔東西,大鬧不睡覺,以“逃學”、“離家出走”、“跳樓”相威脅。在女兒嚐試用刀片割手腕後,懷孕13周零5天的肖女士不得不含淚到醫院終止了妊娠。
這是個家庭教育失敗的個案。其實該要反思的東西很多。
這個女生性格可能有缺陷,極端自私、任性、冷酷、敏感、不容人。也許心理有問題,偏激。一個人如果弟妹都不能接受,將來何以麵對社會,麵對他人。
為什麼會這樣呢?主要原因是家庭沒有對小孩進行情感教育。
改革開放三十年,正是我國由貧窮邁向富裕的時代。我們上一代人物資生活條件非常匱乏。每家一般都有好幾個兄弟姐妹,父母也顧不過來。目前,這一代人都做父母,做爺爺、奶奶了。國家又實行獨生子女政策,所以他們對小孩往往非常注重物資上的滿足,溺愛小孩。溺愛小孩成了一個全社會的問題。
溺愛將小孩寵成極端自私,不懂得愛的“小皇帝”、“小公主”。
家長要注重小孩的情感教育,注重言傳身教。不僅要給“小皇帝”、“小公主”過生日,更要給父母爺爺奶奶過生日,讓小孩學會愛,學會有孝心,學會尊敬長輩,學會感恩。小孩要養成愛勞動的習慣,不能讓小孩過著一切包辦飯來張口的生活,而要讓小孩從小給父母盛飯,學會給予,學會關心,學會付出。不要全部滿足小孩的要求,讓小孩通過努力自己去感受成功的快樂,讓小孩學會麵對困難,麵對措折,培養小孩的毅力、自信心。對小孩不能隻重智力培養,忽略品德、個性、性格的培養,有個誤區認為成績不好是輸在起跑線,這個小孩的行為告訴了我們,品德、性格、個性不好才是會真正的輸在起跑線。
八十年代,我們全社會有一個愛的情感教育,“五講、四美、三熱愛”的活動。台灣同期也有“五心”的情感教育活動,忠心獻給國家,孝心獻給父母,愛心獻給社會,熱心獻給他人,信心留給自己。都是為了培養健康的心理、健全人格的下一代。
每個家庭對小孩要不斷的進行愛的情感教育,愛國家、愛社會、愛他人、愛家人、愛自己,養成開放、包容、陽光的心態、習慣、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