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小學閱讀教學中如何培養語感(1 / 2)

淺談小學閱讀教學中如何培養語感

文學研究

作者:趙明塔

【摘要】語感即人對語言的感受能力,也指把自己對語言的感受表達出來的能力。“語感”是一種語文修養,是在長期的規範的語言感受和語言運用中養成的帶有濃厚經驗色彩的比較直接迅速地感悟領會語言文字的能力。

【關鍵詞】語感;閱讀;積累

法國教育家第惠多斯曾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不單隻是在語文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還在於語文素養的提高。而提高現階段語文教學的效率應該從培養學生的語感開始。

語感即人對語言的感受能力,也指把自己對語言的感受表達出來的能力。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不僅應該高度重視對學生語感能力的培養,而且應把它放在重要地位,因為它對學生學好語文至關重要。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感呢? 下麵我聯係實際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在朗讀中培養語感

新課程標準強調:小學各學段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讀是學習語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語言,訓練語感的基本方式。“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強調讀書對訓練語感的有效性。所以,閱讀教學要“以讀為本”進行教學,在課堂中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多讀書,充分利用機會讓學生通過朗讀、默讀、賽讀、整體讀、部分讀、引讀、分角色朗讀、範讀等多種形式,從讀中得到感悟,訓練語感。

二、在想象中培養語感

語感的產生是以“感”為主,它離不開具體生動的想象。因而,要得到敏銳、豐富、深切的語感,應讓學生運用形象思維,品味語言文字,啟發想象,達到“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於親”的境地。語感同想象是緊密聯係的,在閱讀教學中運用形象思維,啟發學生想象,必然會在學生的心中產生“內心視像”。它能使課文內容像電影一樣,在學生頭腦中一一閃過,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引起感情共鳴。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寫了小女孩因寒冷、饑餓、痛苦、孤獨而在大年夜悲慘地死去。小女孩的四次幻想“溫暖的大火爐、噴香的烤鵝、美麗的聖誕樹、慈愛的奶奶”是全文的主線,我們可以讓學生在頭腦中將這一過程變為“內心視像”,使課文描繪的四幅幻景依次在腦海中浮現,這樣可以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似乎這可憐的小女孩就在我們眼前,她是那麼孤苦無望,那麼令人同情。這些浮現的圖像越清晰,就越說明學生的語感強,對文章的內容,人物的言行、表情、神態把握得就更準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