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名門命途多舛
智利,全稱智利共和國。位於南美洲西南部。有一個傳說這樣講到:當上帝完成創造世界之後,還剩下一些東西,有湖泊、河流、高山、森林和沙漠,還有一片藍天和一片海洋。為了不浪費這些東西,上帝就將它們留在地球的一個角落裏。這就是智利。因此,在印第安人使用的阿伊瑪拉語中,“智利”的意思就是“天盡頭”。智利國土狹長,南北長四千二百公裏以上,最窄的地方隻有96.8公裏。在地圖上看起來就好象南美洲的“裙邊”。
在外人看來,改寫智利曆史的巴切萊特像是個突然降臨拉美大地的“奇跡”,她威武不屈,貧賤不移,有一身錚錚傲骨,但熟悉她的人知道,已經度過54個春秋的巴切萊特,有著不同尋常的人生磨礪。
1951年9月29日,巴切萊特出生於智利首都聖地亞哥的一個軍人家庭。聖地亞哥現在是美洲第四大城市,位於國境中部,座落在馬波喬河畔,東依安第斯山,西距瓦爾帕來索港約100公裏。“聖地亞哥”名字來源於耶穌12信徒之一,也是西班牙保護神的名字。古代西班牙人與摩爾人作戰時常呼“聖地亞哥”,意思是“聖主保佑”。聖地亞哥是一座擁有400多年曆史的古城。1541年,西班牙殖民者瓦爾迪維亞率領150名騎兵來到這裏,在位於現在城市中心的聖盧西亞山上修築了西班牙在南美洲大陸上的第一座炮台,並在山下用泥磚和草木建築了一批原始的住宅區,這就是聖地亞哥城的雛形。1818年4月5日,經過智利爭取獨立戰爭中一場決定性戰役——邁普之戰後,聖地亞哥成為智利的首都。公元19世紀因智利發現銅礦並逐漸大規模開采,城市迅速得到發展。在隨後的年月裏,數次遭受地震、洪水等自然災害的破壞,市區曆史性建築物受到嚴重毀壞。今天的聖地亞哥是一座現代化的城市,麵積100多平方公裏,人口534萬,是智利最大城市,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
她的父親阿爾韋托·巴切萊特是職業軍人、空軍軍官。她的母親安赫拉·赫麗亞善良、正直、敬業,是一位人類學家。母親是一位人類學家。父母深厚的人文素養和民主精神給了巴切萊特深刻影響,他們教會巴切萊特用曆史的眼光看待世事。巴切萊特也繼承了父親軍人的特質,她豪爽坦誠,做事風風火火。在她出生前不久的1949年,智利剛剛修改憲法,允許婦女擁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女性的地位也逐漸提高。她思想解放,在天主教盛行的智利選擇了不信教。
巴切萊特的父親曾就任駐外武官,因此他們全家曾居住國外多年。1962年,她在美國馬裏蘭州上了兩年小學。回國後,她進入聖地亞哥第一女子學校讀中學。中學時,她參加了不少藝術團體的活動,如“掌聲不斷(LasClapClap)”樂隊、國立學院劇團等。1969年巴切萊特以優異的成績高中畢業。她的高考成績也在全國名列前茅。巴切萊特本打算讀社會學,但是在父親的勸說下,她放棄了學社會學的念頭,選擇了智利大學醫藥學係。大學期間,她品學兼優,是學生運動的尖兵,也表現出了超凡的政治才能。
1973年9月11日,年方22歲、正在讀大學四年級的巴切萊特經曆了影響她一生的變故。這天,智利一批軍人與美國政府合謀,發動了一場蓄謀已久的軍事政變。政變的軍人推翻了由社會黨和共產黨組成的“人民團結陣線”政府。總統府拉莫內達宮在政變軍人的轟炸中成為火海,拒絕投降的阿連德總統為保衛總統府英勇殉職。智利從此開始了17年之久的皮諾切特軍事獨裁。這期間,2000人遭到處決,1200多人被捕後下落不明,10多萬智利人被迫流亡海外,被關押受虐待的人更是數不勝數,智利經曆了曆史上最黑暗的一頁。
巴切萊特的父親、時任空軍準將的阿爾韋托·巴切萊特,由於忠於阿連德政府,拒絕與皮諾切特合作,結果以“叛國罪”被投進監獄,嚴刑拷打致死,終年51歲。
巴切萊特的命運從此被徹底改變。她壓抑住悲痛,繼承父親的遺誌,為爭取自由和民主進行堅強不屈的鬥爭。她開始秘密幫助那些和她一樣受到迫害的家庭,這引起了軍政府的仇恨。1975年1月10日,巴切萊特正和媽媽在家吃午飯,一夥蒙麵人破門而入,母女倆被強行蒙住眼睛,關進素有“集中營”之稱的格裏麥爾迪監獄。在監獄的數月之中,巴切萊特和母親常常遭到盤查和毆打,有時候連續5天不給飯吃。她的獄友回憶說:“那些人對她說,如果她不合作,就把她和母親都殺死,但她卻從未屈服。”她常常忍著傷痛,利用自己的醫學知識給獄友治病,鼓勵獄友們堅強地活下去。煉獄生活是考驗一個人意誌和質量的試金石。厄運臨頭之時,有的人意誌消沉,滿腔熱血一朝化為煙雲;有的人卻身陷囹圄也不改其鴻鵠之誌,把它當作一次磨煉自己的好機會,臥薪嚐膽,勵精圖治,以待東山再起。大獄中的巴切萊特,不僅自己經受住了命運的考驗,而且還把這種意誌化為動力,去激勵別人勇敢地活下去,這表明她已具備了作為一個政治家的意誌質量。“米歇爾受到酷刑,”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近親說,“但是她不願談論這件事。如果她在比她承受更深重苦難的人們麵前談她自己的傷痛,她會感到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