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愛爾蘭女總統瑪麗·麥卡麗斯:成功全靠才華(1)(1 / 3)

成長在暴力衝突年代

作為美麗的女人,瑪麗是令人羨慕的;作為愛爾蘭總統,她更是讓人敬佩。但是她早年的遭遇卻令人感歎,成長在暴力衝突的年代的這段經曆造就了她堅韌不屈的個性,更堅定了她反對暴力衝突,主張包容與和諧的政治立場。

瑪麗·麥卡利斯1951年6月27日出生在北愛爾蘭首府貝爾法斯特的一個天主教徒家庭,是家中9個孩子中的老大。她的父親經營著一家不小的酒館,一家人原本過著殷實的生活。但是瑪麗的成長經曆了北愛激烈暴力衝突的年代,她的家和許多北愛爾蘭家庭一樣受到了影響。當時,信奉天主教的愛爾蘭人與信奉新教的英格蘭人的宗教紛爭很激烈,這使得她的家庭深受其害,父親的生意越來越難做了,更因為不安全,暴力隨時都有可能降臨到自己頭上,最嚴重的一次是家中開設的兩個酒吧被極端分子新教徒燒毀,一個耳聾的弟弟還無端遭到毒打,奄奄一息,幾乎喪命,因此麥卡利斯一家不得不背井離鄉,遷到南方生活。也許正是這段成長在暴力衝突年代的不幸經曆造就了她後來反對暴力衝突,主張包容與和諧的政治立場。

瑪麗的家鄉愛爾蘭是一片浸透著苦難曆史的土地,早在八千年前就有人在這裏居住。由於特殊的曆史淵源,北愛問題一直是英國和愛爾蘭兩國之間揮之不去的陰影。北愛爾蘭問題由來已久,不僅是英國曆史上長期存在的愛爾蘭問題的延續,也是西歐的一個典型的民族問題。

瑪麗的老家北愛爾蘭位於愛爾蘭島的東北部,麵積為14120平方公裏,首府貝爾法斯特,人口約160萬,其中60%是英國移民後裔,他們信奉基督教新教,他們是公元12世紀以來英格蘭統治者向北愛爾蘭實行移民政策的產物;其餘的40%是愛爾蘭島的土著後裔,信奉天主教。長期以來,他們分而聚居,互不往來。在北愛歸屬問題上,前者政治上主張留在英國,後者則堅持回歸愛爾蘭。愛爾蘭人是凱爾特人的後裔,世代住在愛爾蘭島上,早在公元6世紀時就接受了羅馬的天主教,公元5世紀,聖帕特裏克到此傳教使羅馬天主教廣泛流傳,愛爾蘭逐漸發展成為修道院林立、傳教士眾多的國家。聖帕特裏克逝世於3月17日,如今這一天已成為愛爾蘭的國慶日。

自1169年,英格蘭勢力開始人侵愛爾蘭後,強迫愛爾蘭人接受英國國教即新教,並對其進行經濟剝削,大肆掠奪愛爾蘭人的土地,當地的天主教徒甚至被剝奪了基本人權。英國殖民統治者的倒行逆施,激起了愛爾蘭人民的強烈反抗,他們舉行過多次起義,但都遭到了血腥鎮壓。1801年,根據《英愛同盟條約》,愛爾蘭被正式並入英國版圖,成立了“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至此,英國完成了對愛爾蘭的吞並,愛爾蘭成為英國的第一塊殖民地,在政治、經濟、文化、宗教各方麵深受壓迫。愛爾蘭人多次進行民族獨立戰爭,反抗殖民者,1883年——1891,在貝爾法斯特不斷發生騷亂,不同信仰、不同政見的兩個民族之間的暴力對抗使數以百計的人喪失了生命;1916年爆發了都柏林的複活節起義,起義是由激進的新芬黨領導的,目的是爭取愛爾蘭獨立,由於英軍武裝鎮壓,起義最終失敗了,幾千名起義者犧牲。因此,愛爾蘭問題在英國存在了700年。

1918年,英國舉行大選,愛爾蘭選出的議員大部分是爭取民族獨立的新芬黨人。他們不去倫敦參加議會,在都柏林成立了自己的愛爾蘭議會,並於1919年1月宣布成立愛爾蘭共和國,組成臨時政府,並組織成2,000人的共和軍,到處開展反英鬥爭,解放大片土地,同時派出代表與英政府談判,要求承認愛爾蘭獨立。被第一次世界大戰弄得虛弱不堪的英國,已經無力再打一場國內戰爭,被迫於1921年12月與愛爾蘭臨時政府簽訂和約,承認愛爾蘭南部26郡為自由郡,但北方6郡仍留在英國。這時英國的國名由“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改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1937年,愛爾蘭“自由邦”宣布建立共和國,但仍留在英聯邦內。1948年12月21日,愛爾蘭宣布正式脫離英聯邦。1949年4月18日英國承認愛爾蘭獨立,但拒絕歸還北方6郡,由此便產生了北愛爾蘭問題。

北愛爾蘭留在英國是與愛爾蘭大多數人的意願相違背的,新芬黨黨內也產生了分岐。部分領袖和共和軍戰士堅決反對1921年和約。共和軍立即宣布自己不再屬於自由邦,成立了獨立的單位,選出了自己的領袖,並從1921年1月起展開了爭取南北愛統一的鬥爭。

但是,這時愛爾蘭的分割已成定局。當時在北方6郡,由於英國幾個世紀的移民,英格蘭和蘇格蘭的後裔已占多數,他們堅決主張北愛留在英國。北愛在1921年6月召開了第一次議會,成立了自治政府。英國對愛爾蘭的分割,是愛爾蘭族人一致反對的。愛爾蘭政府自成立以來,一直提出和平統一南北愛爾蘭的要求,但英國政府不予理睬。這樣,愛爾蘭共和軍就把武力爭取南北愛的統一作為自己行動的唯一目標。一場為北愛爾蘭而戰的鬥爭延續至今,英國的愛爾蘭問題演成了北愛爾蘭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