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2月4日,親英的“保王誌願軍”組織在北愛爾蘭的一個天主教酒吧裏製造了一起恐怖事件,殺死1人,5人受傷。這隻是該組織近日來一係列恐怖活動中的一件,他們說,這次暴力事件不是他們行動的終止,他們要和反英的民族主義者“打一場戰爭”。反英勢力不甘示弱:親英的聯盟黨顧問之一戴維德森說他被迫逃走是因為有人威脅到了他的生命;此外,許多新教徒也遭到舊教武裝的恐嚇。
對於北愛爾蘭而言,這樣的暴力事件實在是司空見慣的,和平對於北愛人民隻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街頭槍戰,數人死亡,多名受傷;酒吧暴力,當場斃命多人並不是電影、小說的描寫,而是北愛爾蘭日常生活的真實卻殘酷的寫照。北愛爾蘭平均每幾天都要有一場血案釀成,至今為止,已有3200多人命喪黃泉。在這其中,由北愛爾蘭反英組織——愛爾蘭共和軍和親英的武裝分子參與的暴亂占了絕大多數。
1972年的“血腥星期天”事件(也有一個電影反映這個事件,U2樂隊還為該片配樂)更使得雙方結下了無法化解的怨仇。是年6月30日,駐北愛爾蘭的英國傘兵殺害了13名北愛爾蘭基督教舊教徒,此事激起了北愛人民尤其是舊教徒的滿腔怒火。而隨後的審判中,殺人凶手稱他們是先被襲擊然後才反擊的。事實上,現場沒有發現任何遊行群眾帶的槍支,英國士兵也無一人受傷。但是,英國政府卻以證據不足,無罪釋放肇事凶手。這無疑深深刺痛了北愛的舊教社團,促使他們尋求結束英國統治,統一整個愛爾蘭,從而直接導致了北愛多數人日益反感英國的統治。新芬黨領導下的愛爾蘭共和軍更是屢屢襲擊北愛爾蘭的親英勢力,而後者也是睚眥必報,怨怨恨恨往往複複。
瑪麗堅定的愛爾蘭和平統一的政治主張也許正是源於早年的這段辛酸經曆。在瑪麗的學生時代,她耳聞目睹的種種社會現實深深觸動了她幼小的心靈;人人都在為生計而奔忙。城市裏的失業率居高不下;農場和莊園中,家族特權盛行,男尊女卑的思想尤其嚴重。當時,隻要年輕女子決定成就一番事業,肯定會被身邊的人群起而攻之……
當時的愛爾蘭保守勢力嚴重,婦女不僅沒有獲得政治地位,而且社會上普遍存在著歧視和壓抑婦女的現象。這種現狀對瑪麗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年輕的瑪麗決心作出一番事業。
學識淵博的法學家
年輕的瑪麗並沒有在這樣的社會現實麵前低頭,她決心充實自己,1969年,剛滿十八歲的她經過一番努力終於說服了家人,她決定報考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的法律係,爭取將來當名律師,為愛爾蘭所有遭受不公平待遇的姐妹們伸張正義。正在她準備考試時,一本由係主任分發的小冊子上麵赫然寫道;“女子最好不要學習法律課程。這不是她們應該從事的職業,難道她們是想在律師中釣到金龜婿嗎?”看過之後,她非常生氣,暗下決心要用成績說話,證明女子也能在法律方麵有所成就。憑借著優異的成績,麥卡利斯最終還是被錄取了。從此走上了法學的道路,這為她日後入主鳳凰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而今,令這位女總統欣慰的是,限製女子求學就業的藩籬在愛爾蘭已經不複存在。在都柏林最負盛名的三一學院中,女生已經占到了總人數的60%,再也沒有人會懷疑女性的能力。在愛爾蘭,大批才學出眾的女性已經進入生產、教育、衛生等各個領域工作,參與到國家事務的管理中,用事實向世人證明著她們的價值。除麥卡利斯總統外,前任總統羅賓遜夫人、現任副總理的瑪麗·哈裏均是女性,誰能想到的是在幾十年前,愛爾蘭的女性是連選舉權都沒有的呢?今日這樣的成績,不能不說在愛爾蘭政壇的確是巾幗不讓須眉。
在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學習期間,瑪麗表現出了出眾的才能,不僅學習勤奮刻苦,而且在文藝舞台和運動場上也處處都有她的身影。她還擔任過學校辯論隊的隊長,期間練就了一副伶牙俐齒,這為她日後在很多時候化險為夷可謂是功不可沒,在校期間她還被選為所在地區的全國青年執行委員。
1973年二十二歲的她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法律係,次年就取得了律師資格,兩年後到都柏林著名的三一學院擔任刑法教授,當時的她年僅二十四歲。這位年輕女教授講授的課程在學生中很受歡迎。1979年,她擔任愛爾蘭電台外事記者和時事節目主持人,憑著一股認真敬業的精神,她工作得依然是有聲有色。三年後她又重拾教鞭回到三一學院,繼續擔任刑法教授,同時兼任愛爾蘭國家電視台的節目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