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在愛爾蘭工作二十年後,麥卡利斯首次參加了愛爾蘭議會議員競選,遺憾的是她在此次競選中敗北,競選失利後她回到北愛爾蘭任法學研究所所長。又於1994年應母校女王大學邀請,擔任副校長,她是該校曆史上第一位女校長。
為了吸引更多的中國學生到女王大學留學,她曾來到中國向中國學生介紹女王大學的情況。一次,她在中國一所大學的演講廳裏向數百名中國學生作報告時,在地圖上找來找去都是中國的版圖,竟半天未找到愛爾蘭的準確位置,事後,她風趣地開玩笑道;“當時真有一種渺小的感覺,以前總覺得愛爾蘭就是世界的中心;那時候,卻覺得好像中國就是整個世界。”在她看來,愛爾蘭跟中國相距遙遠,兩國人民之間需要更多的相互了解。近年來,兩國關係近年出現良好的發展勢頭,但仍很不夠。兩國政府應該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教育方麵進一步加強合作和交流。現在愛爾蘭學習的中國學生人數有了明顯的增加,這也是一個可喜的現象。當她了解到在中國的一些大城市裏,一些青少年很喜歡愛爾蘭的“男孩地帶(BOYZONE)”、U2等流行樂隊的歌曲時,高興地說;“文化交流也是增進相互了解的很好手段。”
第一位來自北愛的總統
作為女人,瑪麗麥卡利斯的確很美。美到什麼程度,男人們大多不願去正麵回答,反而更多願意用一種更為狡猾的手法——她的美麗會為她引來無數關注的目光,於是有人得出結論說——是美貌讓麥卡利斯夫人更加成功。不能否認美貌在很多情況下,在具備資本的女人那裏,被有意或者無意地經常當成了一塊招牌。但既然作為身體不可能分割的一部分,作為個人魅力集中展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既然這個社會對美醜容貌仍舊有那麼詳細的區分,利用一下自己的優勢,又有何不可呢?更何況瑪麗·麥卡利斯奮鬥的目標正是要贏得大家好感的——總統。
難得的是,除了男人,女人對瑪麗·麥卡利斯同樣具有深刻印象。要一個女人發自內心地去讚美另一個女人,通常情況下隻能有三種情況;一是這個讚美別人的女人屬於少有的心胸坦蕩之輩,慈祥可親,那麼這種人是屬於國寶或國母級的,少之又少,少到足可以與瑪麗麥卡利斯同台競選了,多數女人是沒有那種福氣碰到的;第二種,則是因為這兩個女人無論在利益或男人方麵都沒有任問利益衝突,同存於世,卻各自行走,像永遠不會交叉的兩條平行線。第三種,被讚美的女人美而不嫵媚,漂亮而優雅,化解了男人的欲望而增添了尊重,一切那麼坦坦蕩蕩,又何愁得不到女人的讚美呢?瑪麗·麥卡利斯屬於第三種。因此,被女人認為這種美更適合於用"優雅"來形容的時候,她也贏得了女人的好感。
總之,先天的,後天的,她成功的因素都顯得那麼的宿命,但這正是才華攀附美麗之後帶來的綜合效益。的確,這一切為她贏得了廠泛的支持,她的當選也顯得那麼的順其自然且不可替代,在那個為男人統治了久的土地上,她成為愛爾蘭乃至歐洲獨一無二的“美女總統”。
1997年10月,當愛爾蘭總統競選進入最後階段時,人們驚訝地發現,五位候選人中竟有四名是女性,而且來自英國統治下的北愛爾蘭的瑪麗·麥卡利斯也躋身其中,這在該國曆史上尚不多見。
愛爾蘭婦女登上政治舞台始見於1916年的獨立戰爭.在當時眾多民族英雄中,卡文迪許·瑪凱貝奇是率先起義的女傑,卓越的指揮才能常令英軍聞風喪膽,被捕出獄後仍矢誌不渝投身革命。1919年被推舉為該國曆史上的第一位女性政府大臣,如今人們仍稱她為“愛爾蘭革命之母”。
愛爾蘭共和國總統由國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七年,1990年當選的羅賓遜夫人是該國曆史上的第一位女總統,她在任期間雷厲風行的工作風格令人讚歎不絕,實行了一係列改革措施,推行離婚合法化、主張改變對待墮胎的政策,將以前一直被人們認為是虛設的總統職位變成了充滿魅力的國家象征。與此同時,女性在愛爾蘭政治舞台上頻頻亮相。1997年6月的下院選舉,一百六十六名當選議員中有二十名女性,內閣十六名大臣中有三名女大臣。這不能不讓愛爾蘭婦女感到格外的歡欣鼓舞。
麥卡利斯是執政的共和黨推舉的總統候選人。根據愛爾蘭憲法規定,北愛爾蘭人享有愛爾蘭公民權和被選舉權,但沒有選舉權,也就是說麥卡利斯自己的這一票隻能投給她的對手。因此當初麥卡利斯提出在黨內與老牌政治家雷諾茲爭奪總統候選人席位時,人們很不以為然隻不過把這位曾競選議員未果的刑法女教授視為一個勇敢地站出來湊熱鬧的陪襯而已。